稅務角老保定至今還習慣地稱呼舊城區東、西、南大街(原鼓樓北)交匯處為稅務角。因元、明、清三代在此設稅務司,又地處東、西大街與南大街拐角處,故得名。《元史·食貨志》載,稅糧是元代主要的賦稅項目,從中央到地方都由戶部或戶房司其責。北方分丁稅、地稅兩種,商賈和官吏、民戶一樣,年滿十五歲者,要“驗丁”繳納丁稅,每年粟兩石。至于商賈稅,元初沒有定制,“至元七年(1270)遂定三十分取一之制,以銀四萬五千錠為額,有溢額者別作增余”。但到天歷(1328~1329)之際,僅保定路就征收六千五百七錠二十三兩五錢。這么大的商稅額,當然要設專門官署管理了。正因為課稅所設在這里,又處三街一巷拐角處,這便是稅務角得名的由來,且足證是元初張柔重建保州后不久一直沿襲到今天的地名。明代始在府設稅課司,縣設稅課局,負責征收“商賈儈屠雜市”稅款。這個地名對研究古城城市發展變遷史意義十分重大。它證明從元代起城內主要街道的框架,歷經七百余年沒有多大改變。同時說明那時候這里便是鬧市通衢,十分繁華,怕該是稅務司設在這里的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