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岳廟胡同 關岳廟胡同原稱關帝廟胡同,俗稱“老爺廟”胡同,位于府學后街中段路南通往南城根東馬道。胡同之名源于該胡同東側有一金末元初建的關帝(武安王)廟。民國時曹錕任直魯豫巡閱使時,效仿袁世凱在北京將關羽同岳飛共祀建“關岳廟”之形制,于1919年出資在原關帝廟的基礎上翻修添建關岳廟和戲樓,1921年竣工后,此胡同也隨之改稱關岳廟胡同。該廟建成后,曾繁華興旺一時,到20世紀40年代以后,廟址被改作他用,直到1993年關岳廟被保定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力高集團在承建這片舊城改造工程時重修現存的戲樓、前殿,復建后殿和“關岳行宮”的牌坊,關岳廟修復竣工后,此地開辟為古舊市場。舊時保定古玩店鋪均集中在紫河套、瑯瑚街、城隍廟街一帶,“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該行業一度停業。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保定古玩業又重新興起,是全國最早的,市區內最初形成氣候的是體育場西側的西河坡古玩市場。現如今關岳廟胡同兩側的古董字畫、金石陶瓷、文房四寶等店鋪和每周雙休日的臨時薈萃于此的古玩攤位已形成保定一道有著獨特魅力和商業價值的風景線。凡是到過此古玩市場的人們都說,每每走進這里,回回都必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攤位的古玩舊書所吸引、所陶醉,莫不以此古玩市場為必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