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安市胡同大安市胡同和小安市胡同地處興華路東段路南,兩胡同東西夾峙今保定二中,小安市胡同居東,南頭東折通南大街,長160多米,較窄;大安市胡同居西,是一條直街,長130余米,略寬。這兩條胡同原稱大、小南寺胡同,南寺即永寧寺,俗稱南大寺,為宋代初建,明代重修,1900年8月英、法、德、意聯軍侵入保定,因此寺曾是義和團拳場而遭毀。1903年袁世凱為恭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謁西陵來保,將寺址改建為行宮。行宮坐北面南,整座建筑大體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是議政部分,以主殿區為中心,殿前是石欄環護的月臺,東西有配殿,并以穿廊連接東西兩個四合院。中部是起居部分,分中、東、西三組前后帶廊并互以穿廊連通的六個四合院組成。后部是休閑大院,以戲樓為中心,樓前一條東西向曲折貫穿的小河,中部開擴成池,池中建一石舫。院中的戲樓建在二米高臺上,富麗堂皇,負責工程的官員為討好慈禧,絞盡腦汁在戲樓頂上設計了一個獨具匠心的木雕裝飾“蓮葉托桃”。生性多疑又反復無常的慈禧看戲時發現這裝飾,立即觸動了“庚子之變”離京連夜脫逃的情景,認為這是特意對她的譏諷,于是大怒,想斬殺有關官員,但又考慮到自己的尊嚴,于是一陣雷霆之后,不了了之。可惜這戲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慈禧行宮在民國初年由曹錕第三師駐入,1935年原東北軍進駐,1937年五十二軍第二師鄭洞國部駐此,1946年保定中學遷入。保定解放后由保定二中占用,此后經陸續改建。至2000年,行宮建筑基本拆除,僅留主殿及側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