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內東、西馬道保定城墻未拆除前,南城門東西兩側的馬道長約2000余米,是保定舊城內寺廟學宮最為集中的區域。從東到西有興善寺、養病堂、七圣庵、關岳廟、文昌宮、府文廟、府學、萬壽宮、永寧寺、凈土寺(西大寺)和城守尉等十一處。在這些建筑中,規模最大的當數府學和文廟。府學和文廟西鄰二賢祠(祀郝經、劉因,清朝改為萬壽宮),東隔老爺廟胡同與關帝廟為鄰,布局是中為文廟,西為府學,東為文昌宮,占地約有70畝。主要有大成殿、戟門、欞星門、泮池、漢白玉石橋三座、漢白玉牌樓、明倫堂、牲房、神庫、教授宅、訓導宅、啟圣祠、名宦祠、鄉賢祠、尊經閣、聚奎樓等建筑。府學原為保州州學,建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位于西大街。金貞祐元年(1213)毀于戰火。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在原址重建州學,蒙古憲宗五年(1255),張柔第八子萬戶張弘略任保定路軍民總管,以州學宜在清靜之地,遂在南門東馬道西段選址興建,憲宗八年(1258)竣工,殿廡一新,規模也擴大了好幾倍。元代保定路總管和明代保定知府多次修葺。到清代,直隸巡撫李光地,直隸總督李紱、那彥成等都曾對府學進行修葺。每年春秋仲月,文武官員都要到文廟祭孔。永寧寺規模僅次于府學和文廟,地處原大、小安市胡同之間。建于宋、元。明永樂十八年(1420),都督譚廣重建,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等。宣德四年(1429),又建成門廬、藏經閣、伽藍殿、香積廚、會饌所、普庵堂、韋馱室、凈圣殿、祖師堂、樓云水禪榻、延賓館、養老病房。正統七年敕賜額“永寧禪寺”。宣德十四年(1449),建大殿后云穿堂明樓、方丈禪室,贖永寧寺左右軍民地,寺院規模擴大,占地約35畝。另一座古寺是地處西南城角的凈土寺,原稱古遮云寺。清代將西部廟產劃出,建寶直錢局。地處東南城角的興善寺、養病堂、七圣庵相鄰,七圣庵居西。文昌宮東鄰為關岳廟,原為關帝廟,始建于金末。城守尉,清順治六年(1649),朝廷遣滿州佐領率甲兵500人駐防直隸省城,以便監督制約綠營,建起城守尉,為佐領衙署。東、西馬道旁的大部分古建筑到清末已毀損或改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直隸總督袁世凱為迎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謁西陵時來保定,在永寧寺遺址建行宮。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苑知縣黃國瑄在興善寺、養病堂、七圣庵舊址興建兩層中式樓房,創辦保定第一所盲啞學堂。1913年,因省會遷天津,經費無來源而解散。之后,慈善單位在此創辦普濟醫院。1936年,衛生醫院遷此,兩院合并稱平民醫院。府學和文廟在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后,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辦府儒學小學堂,后改保定官立第四小學堂。民國時期裁撤,曾為軍營。20世紀30年代,清苑縣第一工廠在文昌宮創辦,1937年停辦。關帝廟由曹錕出資,1920年在原基礎上建成關岳廟。新中國成立后,原興善寺址由河北省衛生廳占駐。省會遷津后,由保定市婦幼保健院占用。關岳廟前部戲樓1949年改名為新華禮堂,用做大型會議活動場所。2003年翻修戲樓和主殿,新建后殿,由保定佛教協會占用。府學、文廟及文昌宮址由保定通用機械廠占用,后改為保定地區機床廠,再改為保定機床廠,“文化大革命”時期,原留存的古建筑全部被拆除,改建成生產車間,2003年工廠遷走,此地建成力高居民小區。慈禧行宮成為保定市第二中學校址。城守尉1963年拓展永華南路時被拆除,凈土寺先為部隊駐地,20世紀80年代改建為居民樓房。原來寺廟學宮密集的東、西馬道,于1952年拆除南大街以東城墻,1970年辟通南大街以西路段,拓寬改建成環城南路,2005年改名為天威東路,舊貌已很難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