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街 東大街是一條西起稅務角,與西大街相連,貫穿東半城的舊城主干道路,長700多米。初建于宋淳化年間,清朝時期街中曾駐有保定通判署、河鹽捕局和后營守備署。清中葉以前,稅務角以東到大慈閣左近街段是保定城內最早的商業鬧市,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建立保定軍校后,軍校學員出入城內,必走此街,有“西城學生東城兵”之說,使東大街繁榮起來。到1923年軍校結束時,是東大街的鼎盛時期。東大街兩側店面比肩而立,建筑特點大致可分為三段:稅務角至北大街口,以中式板格門窗、頂部飾以雕花檐板的單層鋪面為主;北大街口以東至撒珠胡同段以中西合璧式拱形門窗、高高的防火墻、女兒墻構建的單層或二層門面為主;撒珠胡同以東則為中式板鋪和中西合璧式單層門面,間有高墻、大門、大院,接近東門處又以民宅民居的平房為多。東大街的店鋪以經營日常生活用品的商號和手工作坊為主,商號多集中在貴顯胡同以西,作坊則密集在撒珠胡同以東。知名商號眾多,其中規模最大的屬張家作坊,它創辦于清咸豐元年(1851),能容納500人同時就餐,除可辦大型宴席外,還為宮廷和直隸省府州縣衙培訓廚師,成為冀菜的源頭。
東大街又以文娛場所出名,街中有全市最大的劇場“大舞臺”、保定第一家專業電影院“保定電影院”和湖廣會館戲園。大舞臺由保仁水社集資,于1914年修建,1917年正式定名。場內戲臺坐南朝北,東、西、北三面有廊,廊下為廂座,廊上為包廂樓,包廂之間以板墻相隔,座有三層,廂前沿有沿板。在當時是府城演出場次多、邀來的戲班或“角兒”多、演出劇種多的一家大戲園子。大舞臺1947年易名“青年影院”,1948年改名“群力劇社”,1949年稱“新新大舞臺”。湖廣會館:地處扁豆胡同西側路北,臨街是一窄門,門懸“湖廣會館”匾,進門一胡同,胡同底是一東向大門,門內即是戲樓。戲樓是會館的主建筑,它集南北建筑之長,又仿京式會館建造。新中國成立后,湖廣會館由花紗布公司占用。保定電影院:原址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所建“三晉會館”,1938年冬,日本人將會館前部改建成影院,定名“保定電影院”。1945年,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孫連仲夫人羅儀鳳主辦的“四維劇社”由南方遷保,占用保定電影院,改為劇場,但仍兼放映電影。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恢復影院,易名“群眾電影院”,1953年在縣學街新建保定電影院,群眾影院廢棄。該址由保定織絨廠占用。如今,東大街經過二期規劃改造,除保留個別門面外,街道兩旁已全部建起二至三層的樓房,舊貌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