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華路裕華路是新中國成立后開辟的一條機關、商店、文化單位和古建密布,商業氛圍和歷史文化內涵濃厚的繁華街道。這條路西起護城河的新華橋、東至環城東路,路長近1800米。此路以南大街口為界,西段稱裕華西路,東段稱裕華東路。裕華東路西段原是一條寬僅5米的縣學街,街中多古建,西端有高約20米的鼓樓(橫翠樓),往東是鐘樓(鳴霜樓),再東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縣學和文廟,民國年間改為女師第二附小??h學東側是明代所建高約18米的奎樓,也叫文昌閣,因其可四面通行,俗稱穿行樓,是一座建在高聳的方形臺城上,雙檐八角、四面開門、八面設窗的亭樓。過此樓直通穿行樓東街,但不是裕華路的走向。1954年,裕華路沿縣學街向東延伸,將穿行樓拆除。1956年繼續向東延伸,辟出新路,直達環城東路,由此裕華東路始通。裕華西路從南大街街口至永華路口,原是分段稱名的街道,有府門口(后改新縣街),督署大街(省府前街),平安街(炮臺街)。這段路西端原為西寬東窄、長約30米的炮臺,民國年間在炮臺遺址蓋起店房,將路從總督署門前分成南北兩條小斜巷,北邊仍叫督署大街,南邊叫平安街(俗稱炮臺街)。這段路曾是一條衙署密集的區域,從東往西分別有:直隸清河道署,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法國傳教士借“保定教案”,拆除道署改建天主堂。保定府署,民國以后先后為清苑縣署、省會警察局駐地。府馬號,1922年建成濟善商場(馬號),1928年建成新市場。再西是雍正二年(1724)建成的直隸總督署,民國年間為河北省政府駐地??偠绞鹞鬣徥侵彪`按察使司獄署,1918年,時任直魯豫巡閱使的曹錕把這里改建成光園別墅。新中國成立后,總督署先后為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共保定市委駐地,1984年市委遷出,辟為博物館。府署先后由市公安局、財貿辦公室、市商業局占用,1971年歸入保定商場。光園先后由河北省教育廳、省廣播電臺、省外貿局、地區外貿局占用。這段街道還曾是書香飄溢的地方,創辦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的蓮池書院享譽大江南北,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此建起保定第一所新式初等學堂“蒙養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改模范小學,1928年改名保定師范附屬小學,校名延用至今。
裕華西路從永華路口至新華橋段,原沒有直通路。平安街(炮臺街)西頭被紅關帝廟阻斷,廟南約10米處,是一條西向窄街,通到唐家胡同,原稱道門口,后改提法司街、民權街。這段街北側幾乎全由衙署所占,自東而西,有清督標中軍署、協署、直隸按察使署。這些衙署民國年間由民生學校、礦業監理委員會和民生中學占用。新中國成立后,先后由河北省婦聯、團省委、駐軍占用。裕華西路從1951年進行拓建,南大街口至永華路口段,除拆除炮臺遺址處的商鋪外,基本維持原路形。永華路口以西,拆除紅關帝廟,略向南斜向曲連提法司街,展寬街面,直達新華橋,建成如今的路形。90年代末,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開始對裕華路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先是拆建大慈閣商住片區,八一影院商住片區,改建裕西百貨大樓,建成總督署廣場和總購商業大樓。21世紀初,拆建裕東百貨大樓至南大街商業樓群。為恢復蓮池書院,搬遷保師附小,2003年在原址建起商廈。2005年拆除冷公祠,建成永華路口到唐家胡同口商業樓群。2006年拆建天主教堂西側商業樓,并動工在總督署西路和光園前部建大型商場群。2005年根據市區街路名稱調整方案,將新華路、紅星路合并入裕華路,使裕華路成了一條長約六七千米,由火車站直通東二環路的通衢大道。裕華路是充分體現保定歷史文化和商業文明的街道,但隨著舊城改造,除點綴在裕華中路的光園、直隸總督署、大旗桿、天主教堂、蓮花池、鐘樓等少數古建筑外,再難找尋體現歷史文化古城風貌的蹤跡了,故應當做好恢復性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