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華北路永華北路是自西大街至環城北路小北門處的一段720米長的路段,清末這是一條彎曲的古街,南段稱灶君廟,中段稱邢家牌樓,北段稱大夫第和大五道廟后街。此街民國初期易名中山街,1938年改名新民北街,1946年更名中山北街。新中國成立后將其調直加寬,與永華南路相對,而改名永華北路。如今永華南路、永華中路和永華北路已統一改名為永華南大街。南段的灶君廟街,是條不寬不長的小街,因中段有座灶君廟(今永華北路小學)而得名。灶君幾乎家家供奉,年年臘月二十三祭灶,而在大小城鎮立廟,每年在灶君誕辰(農歷八月初三)祭灶日祭祀,謂之“灶君會”。該廟三面被操場營坊圍裹,臨街一間廟門坐西朝東,左右各有配房。兩進院落,神像均為泥塑。前院北殿供奉灶君夫婦,西殿為十殿閻君殿,南殿則供有其他祈福、祈壽、祈財之類各路神像。后院西殿供奉地藏菩薩,所以又稱地藏庵。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興新學,此地曾改為皂君廟兩等小學堂。灶君廟往北與市府前街、雙彩街交匯處叫邢家牌樓,寥寥七八個門牌,大概算保定最短的街道了。邢家牌樓往北到市府后街、半畝園東口這段叫大夫第。明末安肅(今徐水)邢云路府在此街。邢云路是萬歷庚辰(1580)進士,博學多才。他的府邸被稱為“大夫第”,街名來源于此。1928年,此街改中山街,但人們還叫它大夫第。皇帝還下詔為他修了座“寵榮坊”,這便是邢家牌樓得名的由來。不過,這牌坊清中葉前就傾圮了。大夫第往北至舊城根,叫大五道廟后街,此街在大五道廟街東口處緊鄰五道廟東墻而得名。這段街道極其僻靜,除廟后幾乎被垃圾填平的大水坑外,沿街均是小門小戶,尤其是東側幾乎全是低矮的平房。西側北部是一帶整齊的高墻,開有一西式大門,院內建有一幢二層樓房,是清宣統元年(1909)創辦的直隸補習班,民國后改直隸甲種工業學校,后為河北省立第二職業學校,該校1946年遷津。保定解放初,此地由河北日報社占用。正對此街的北城墻,1950年拆除,開出通道,名為小北門。現在,沿這條路的街區已分別建起了雙彩小區、永華園小區、永華小區、元寶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