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涿州農業結構調整,突破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向高新技術和產業化邁進。節水農業、創匯農業、訂單農業、綠色農業成為時尚。形成了以花卉苗木、高檔蔬菜、畜禽產品、貢米為主導的農業結構新格局。相繼建成“牛滿江生物示范基地”和東方、潤生、綠色巨人、綠苗等無公害蔬菜基地,培育壯大了華樂種苗、遠大養殖、中國農大科技園區等一批龍頭企業。全市花卉苗木面積已達3000公頃,成為“全國花卉生產示范基地”。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1.8%,“森林涿州”已經形成。
工業經濟凸顯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涿州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吸收和利用京津的人才、科技、資本、市場和信息等資源,為全市工業經濟注入活力,以凌云工業集團、華夏實業集團、華北鋁業、國家冶金精細品種中試基地等大型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為主體的“三高一無”(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無污染)工業群體已具規模優勢,形成了鋁加工、機加工、精細化工、汽車零部件和包裝五大支柱行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3家,共涉及22個行業。全市通過ISO9000系列標準認證企業達到52家,省級以上先進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33家。2006年,包括航天信息產業基地、鋼鐵新材料產業園、河北聯盟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內的千萬元以上在建項目有96個,總投資達到了183.1億元。
旅游休閑產業發展迅速。涿州把挖掘、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對三義宮、酈道元故居、張飛古井、盧植故里、邵雍故里、遼代雙塔、明代藥王廟、永濟橋等一批人文歷史資源和文物古跡進行了發掘、重建和維修。以中央電視臺涿州影視拍攝基地和京都旅游度假區為龍頭,謀劃建設了東京都高爾夫球場、京都新世紀高爾夫球場、京南花園度假區和北拒馬河生態園等旅游休閑項目。“會展經濟”成為涿州旅游業新亮點,每年接待外埠各類會議300多個。2005年涿州市委、市政府集中民間和專家的意見,制定了《歷史文化資源挖掘、保護與利用規劃》,明確了“一城五區”的發展框架,提出恢復涿州古城的總目標,“一城”即恢復涿州古城風貌,包括修復雙塔、恢復通會樓、修復古城墻等。“五區”即三國文化景區、盧氏文化景區、酈學文化景區、易學文化景區、影視文化景區等。一大批人文歷史資源已經和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涿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迅猛崛起的“五大園區”(以高科技工業項目為主體的涿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上市企業凌云集團為依托的松林店工業園區、以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生產示范基地為先導的中國農大涿州農業科技園區、以高爾夫球比賽及旅游休閑為特色的京都旅游度假區、以中央電視臺涿州影視基地為核心的碼頭旅游度假區),是涿州精心打造的發展平臺。“五大園區”軟硬環境良好,擴充了項目的承載力、吸引力,生產要素不斷聚集顯現出產業集群的規模競爭力,成為區域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
涿州開放引資成效顯著。制定出臺了《關于招商引資若干政策的規定》等一系列文件,使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制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有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涿州投資辦企業。
“七五”期間,涿州綜合經濟實力躋身全省十強縣(市)行列,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綜合改革試驗縣(市)”,1996年提前實現小康目標。2001年,涿州進入全國最發達100縣(市)行列,排名第99位,并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002年,涿州進入“全國教育先進工作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市”,被河北省政府列為“全省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示范市”。200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7.48億元,同比增長13%;財政收入10.08億元,同比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4.62億元,同比增長13.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9960元,同比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4760元,同比增長7.1%。2005年,涿州跨入了“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100強”和“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行列,同年涿州市被河北省政府賦予“設區市”同等審批權限,為涿州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