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蠡縣人民政府為恢復國民經濟,發展生產,經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逐漸變小農經濟為集體經濟,經濟得到發展。但由于隨之而來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運動,經濟發展出現曲折。蠡縣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1973年糧食豐產,實現有史以來第一次自足,在全縣范圍內興辦縣、社、隊“五小”工業。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蠡縣各項建設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化纖紡織業和皮毛皮革業為主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并得到迅猛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蠡縣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使全縣農村逐步實現了由半自給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1984年,蠡縣跨入全國富縣的行列。1985年社會總產值4.73億元,國民收入2.32億元,分別比1975年增長198.1%和230.1%,人均收入560元。
1990年,全縣叫響“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口號,縣財政直接向農業投入161.9萬元,銀行發放農業貸款715萬元,主要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抗旱御災能力??h辦工業、鄉鎮企業繼續堅持“搞活開放”的方針,大力扶持化纖毛紡織、皮毛皮革等特色工業和區域經濟。為完成“八五”計劃制定了一系列措施。1993年,全縣9個鄉鎮被河北省命名為億元鄉鎮,1995年,全縣137個村達到小康水平,全縣社會總產值達81.2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966元。
“九五”、“十五”期間,蠡縣實施科教興縣、市場興縣、外向帶動三大戰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抓好農業、鄉鎮企業和城鎮建設三大重點,狠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推進農村產業化進程,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出現了以麻山藥飲料為龍頭的大曲堤鄉麻山藥種植基地,以南莊鎮果品蔬菜批發市場為龍頭的蔬菜、瓜果產銷基地,以鮑墟鄉、北郭丹鎮為中心的奶牛、肉雞養殖、獺兔和珍稀動物養殖等6個基地。創國優名牌1個,省優名牌2個,在產業布局上形成“南菜北藥、東果西糧”的種植格局。狠抓鄉鎮企業二次創業,轉機制、調結構、建市場、創新業,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力度,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施了啟發科技園區、朱佐村制革工業園區、兌坎莊橡膠工業園區、魏佐村羊絨園區建設。除毛紡織和皮毛皮革兩個特色產業外,橡膠、毛毯、毛巾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城鎮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完成了縣城主要街道的拓寬改造工程。并以“潔齊亮美”為目標,以一城(縣城)三鎮(留史鎮、辛興鎮、百尺鎮)為重點,加強基礎建設,整治城鎮容貌。進入21世紀后,縣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逐步形成一、二、三產并重,協調發展的格局,更加注重科學發展,狠抓節能減排,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到2006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51.7億元,財政收入25655萬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1974元,農民人均收入479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