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強勁。全縣完成生產總值43.5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4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19.9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增加值11.2億元,增長10.3%;民營經濟增加值30億元,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4億元,增長27.3%;固定資產投資26.5億元,增長25.8%;利用外資327萬美元,增長44.1%;糧食產量26.6萬噸;財政收入2.5億元,增長29%;一般預算支出6.8億元,增長3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億元,增長17.4%;農民人均純收入5779元,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增長2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30元,增長12.4%;年末城鄉居民存款余額44.9億元。
【工業發展后勁增強】 全年列入省、市重點項目16項,總投資53.5億元,完成投資7.75億元。蒙牛PET項目預計2012年3月試生產;先鋒電動車、天宏果蔬進場施工。爭取國家投資項目20個,總投資8607萬元,其中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4656.7萬元,省級配套資金1040.1萬元。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投資1500萬元的園區水廠完工,綠化、亮化開始實施,基本達到“七通一平”,入園企業22家,實現產值15.5億元,利稅1.3億元。
【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小麥高產創建工作得到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高度評價。“一紅一白”兩大特色產業健康發展,辣椒加工企業發展到120多家,年加工辣椒16萬噸,年產值3.28億元,望都辣椒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奶牛標準化養殖小區達到15個,存欄1.23萬頭,奶產量3.5萬噸,奶業強縣地位進一步鞏固。設施蔬菜種植達到3.5萬畝,建成了安樂莊、龍鳳果蔬、紅果實3個蔬菜基地,被列為保定市蔬菜產業示范縣。完成義務植樹35萬株,造林376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3.4%。農民專業合作社90家,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到10家,農業產業化率64%。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民政策,發放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2526萬元,農機補貼395萬元。新修農村公路40公里,改造中低產田5000畝,完成節水灌溉4.52萬畝,農村基本實現自來水化,17個新民居示范村開工建設。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縣城規劃面積擴展到34平方公里,建成區達到8.6平方公里,先后完成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鎮村體系規劃和14項專項規劃。新城區建設正式啟動,對復興街六號區南片區、公安局家屬院、原政府駐地臨街門臉等地段進行拆遷改造。紫光竹閣、乾榮祥和苑、運動佳園等24個住宅小區開工建設,建筑面積137萬平方米。403套保障性住房主體完工,建設進度位于全市前列,被列為全省示范工程。分別投資1.5億元、1.8億元的京港澳、保阜高速公路引線竣工通車,啟動投資7500萬元的北外環路建設,“兩縱兩橫一環”的城區路網框架基本形成。完成慶都西路路燈架設、保阜高速引線節能路燈改造項目;新建南關公園、公仆園,對堯母園進行改造提升,完成107國道城區段、昌平路等13條主次干道綠化;大力開展環境衛生、占道經營和廣告牌匾等專項整治,城市品位在精心改變中得到升華。
【社會事業新進展】 繼續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新增城鎮就業3967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935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6950人。縣醫院綜合病房樓主體完工,鄉鎮衛生院全部實現體制轉換,村衛生室全部納入規范化管理,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66%,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被授予全省計劃生育綜合改革示范縣。啟動17個新民居示范村建設,村容村貌有了較大改觀。完成郭村小學、東關小學、特教學校、周莊學校改擴建,高考成績再創佳績。城鄉特困戶“一卡通”全面推行,符合條件的特困群眾全部得到有效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等事業不斷推進,“五院合一”的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精心打造“堯母故里、辣椒之鄉、孫氏太極”三張名片,建成漢墓博物館和辣椒文化博物館,成功舉辦孫氏武學交流會,新建村文化站101個,首家數字電影院投入使用。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專項整治活動,沒有發生一起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開展食品藥品質量安全檢查行動,保障了全縣人民的飲食用藥安全。認真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及時將矛盾和糾紛排查在初始,化解在基層,平安和諧局面持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