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對全縣275個自然村考證統計,千年以上的有75個(其中建于秦、漢時期的19個);1000年以下500年以上建村的133個(其中明代88個);僅有7個村建于民國后。通過對全縣266個行政村的調查,地名的形成、演變和語詞等具有鮮明的特征。
典故傳說派生地名多
如納賢,相傳東漢初年,朝中有一名官員姚琪退隱此地。姚琪侍母至孝,光武帝劉秀知道其賢,屢次召姚出廬,姚均以盡孝為由不去居官。村人借此取莊名為孝母莊,后又借皇帝招賢納士的故事,改莊名為納賢;平陵。據傳此地系宋太祖趙匡胤高、曾、祖三陵所在地。金朝年間,實行屯田,移民遷此定居,因宋陵年久失修,日漸平沒,故借此取村名平陵;固上。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附近登米陽山,遙望南陽故土,后人借光武帝望故之典,取故字加尚,示以尊崇之意,命村名為故尚,后以諧音演變為固上;臧村。據傳王郎軍與劉秀作戰,光武帝劉秀曾在此地避難,借此取名藏村。因藏、臧諧音,并取臧字善、好之意,遂演變為臧村;齊賢莊。相傳此村建于西漢末年,漢帝劉秀被王郎軍追至此地,饑渴難忍,遇一婦挑擔送飯經此,遂向其討要。婦曰:吃喝無妨。劉秀充饑解渴后問婦之姓甚,婦曰姓齊,劉感嘆曰:此乃齊賢人也。借此美好傳說,此處居民遂取村名齊賢莊。
以姓氏命名地名多
明朝永樂初年,大寧都司所屬左衛、中衛、茂山衛在清苑實行軍衛屯田,官兵皆攜家屬屯耕,戰時出征,平時種田。中衛在大侯村屯、孫村營、沙堤營、大陽屯、大莊屯、草橋屯、王盤屯、七里屯、平陵屯、大車屯、大汲店屯、百塚屯、馮家莊屯、白團屯;茂山衛在七里屯、張登屯、烏馬屯、中(煙)屯、五里鋪屯、大冉屯、于官屯、蔣官屯、河莊屯、涼(良)宅(寨)屯、武安屯;左衛在羅侯屯等地屯田。明亡后,軍衛撤銷,屯田官兵及家屬定居下來,有些村屯、營字省略,如孫村、沙堤營字,草橋、大陽等省略了屯字。于家屯改于莊,蔣莊屯改將莊等。數以萬計的官兵戶落戶清苑,為懷念家鄉故土,多以遷民大戶的姓氏為村名。根據對全縣275個自然村考證統計,以姓氏命名的有133個,如李莊、張莊、王莊、郎莊等。
特殊讀音
受方言影響,一些地名在當地有特殊讀音,如“東閭”當地讀作“dōnglíu”、“田蒿”當地讀作“tiánhé”、“齊賢莊”讀作“齊前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