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城上坡新石器時期磁山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可證明在7000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古村落。從古至今,地名命名類型多樣。即反映了地理風貌,又體現了歷史的滄桑變遷。據對全縣各村考證統計,建于漢代以前的12個,隋唐時期的9個,宋代的20個,元代的10個,明代的55個,清代的19個,抗日時期和解放后建的5個,年代無考的2個。
以姓氏命名
據調查統計這類型有40個,而且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大部分形成于明代初年,應該和明初移民有關。分布于全縣。以外來初稱定名。有的是以某一姓氏的家族命名,如谷家莊、馬家莊、高家莊等;有的是以某個姓氏命名村或莊,如王村、胡村、師莊等;有的村則由兩姓組合而成,如陳楊莊、蘇李莊等;有的則以園子、果園命名,如許家園、王果莊等;還有一種是姓氏加通名營,建村時應為軍營所在地,如王家營、李家營等,有的則是圍繞一個人或一個集市命名,如:李郎、張市等
以所在方位命名
相對縣城的方位命名,如城內、東關、南關、北關、西關、北城、后營、午方北莊、午方西莊、午方東莊;有的是圍繞一個原有的村莊命名,如仇小王、高小王、李小王都是圍繞平王命名。
以自然地理實體命名
以運糧河堤命名,如大樓堤、小樓堤;以一塊高臺命名,如南后臺、北后臺;以古河道命名,如大河、沙河、羅河、河西、東河村、西河村、南河照、北河照等。
以文物古跡命名
晾馬臺,據傳北宋初,宋將楊延昭在此駐軍抗遼,修筑高臺晾馬,即瞭望遼國的軍馬,后人在此建村,即稱晾馬臺;古賢村,戰國時燕恒侯曾在此建都,稱“臨易”。漢時在此置易縣,故此地稱古縣,后演變為古賢;大白塔,因宋代此處建有一座白塔,建村后即以白塔為名;城子村,因自西漢容城置縣始,直到明代中葉,此地一直為容城縣城故址,縣城搬遷后,此地成村落,即名城子。以古石橋命名的有東野橋、西野橋、野橋營、小野橋。
以古代人物命名
南劇、北劇,據《容城縣志》記載:“周劇辛墓,地縣東二十五里,劇村居人掘地見墓志一通,志名年代俱載。”后人以劇辛之姓名村,含有紀念之意;南王昝、北王昝,據傳古代因有一位叫王昝的大將戰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至于大將王昝的確切年代已難以考證了;昝村,曾為古易京城故址。東漢末袁紹在此大敗公孫瓚,公孫瓚自焚而死,后人懷念公孫瓚,以其名為瓚村,后寫為昝村。
以神話傳說命名
黑龍口,古時此處是萍河下游的渡口,傳說水中有一條黑龍,村民在此定居后修建一座龍王廟祀黑龍,遂命名村名為黑龍口;白龍,據傳明代以前,距該村不遠有一小村,因洪水泛濫,村莊被沖毀。當時洪水洶涌,白浪滾滾,有些目睹者認為村莊讓一條白龍卷走,有“白龍卷村”一說,后逃生者遷現址定居,而命名白龍村;東牛、西牛,據傳北宋將領楊延昭駐扎邊防,曾與遼軍在此地作戰,擺下東西兩個火牛陣,人們在此定居后,即以火牛陣的傳說命名村莊。
以某種寓意命名
如1941年中國共產黨抗日民主政權,為了便于領導和保守秘密,將附馬莊、夏莊、新莊窠三個村合并為一個村,因當時人心向黨,相信前途光明,遂取村名為崇明莊;猛進莊、復興莊均為1941年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后,工作面貌一新,合并原來村莊后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