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縣現有行政村345個,古老的村名較多。據有關史料載,建村1000年以上的99個。建村1000~500年的146個。建村不足500年的50個。建村不足百年的有8個,多為新中國成立后從主村分化而來,或自然村升級而來。如:1961年園子村從南關分出建村。聶家臺從唐河西分出建村,岳家臺從五家會分出建村。嶺爾北從馬家峪分出建村。1956年司里從河南分出建村。1962年東屯村從南屯村分出建村。1960年南大洋從東大洋分出建村,上赤城從赤城分出建村。
古跡派生地名
如城南有知縣祭地的地壇,這里建村名南壇。城東有天壇,東邊有村名壇下;傳為東晉道家葛洪住過的地方有村名葛公;傳為北宋名將楊業死后葬地有村名令公鋪;上赤城、下赤城、西赤、赤岳4村,據考證均位于古中山長城北側城下,村南山脊為中山長城遺址,上有古寨七八處,都是狄人分支之一的赤狄人故居,所以各村都帶“赤”字;南高和、西高和、婁高和、宗高和、宋高和、楊高和6村,村名來歷均與“和”字相關。《中華大字典》釋和條云:“和,軍門曰和,《周禮·大司馬》以旌為左右之門,今之營壘,門立兩旌為之。”據考證得知,此地戰國時為趙國進攻中山國的駐兵之地,有很多兵營,后世即以高和為名;唐縣以京作地名的有西南京、東南京、安北京、劉北京、左北京、貫南京和王京。沒作過京城何以京作地名專用詞呢?《中華大字典》釋京條說:“人所為絕高丘也。”據考證得知,戰國時代這一地帶為趙國進攻中山國的前沿陣地,趙軍為迷惑中山國軍方,發動軍隊在此地挖土墊起很高的土臺,外面用葦席覆蓋,充糧臺以震攝對方。以后這里建村就以“京”字為專名,再冠以方位、姓氏落下了諸京的地名;王京則是以此地有高大的漢中山國傾王墳而得名;黃石口、鶴峪口、水峪口、行營溝、周家堡等村都是北宋時駐軍守衛之地,后為民居,以此取名。
以歷史事件命名
南、北洪城兩村,據《太平寰宇記》載:為堯子丹朱所居。西楚霸王項羽征戰到此,箭射飛鴻的故事發生后,曾得名鴻頭、鴻郎城、鴻山關等名。后世因以鴻、洪兩字通用,而洪字好寫,更名洪城;東建陽、西建陽兩村,據清光緒《唐縣志》載:《史記》魏文侯使樂羊子滅中山,蓋其故城。為中山國白狄人所造,得名樂羊城,后世改稱建陽沿用至今。溫家莊:據《中國古今姓氏辭典》載:“溫姓,以國為氏,源于溫國。”據考證,戰國時期,中山國興盛時,曾受齊國之邀,協助其攻打溫國,溫國被滅,中山國將溫國居民帶至唐縣地方定居。被帶來的居民,不忘故國,留連祖宗,仍以溫字為姓,這也是至今唐縣溫家莊村的來歷;據考證,白合為白狄人所居。因分裂的赤狄、白狄人在此議合,聯合抗趙國攻擊而得名白合。據清光緒《唐縣志》記載:“唐縣有白合山,山上有白合寨。”此寨今遺址猶存,古寨還保存有石臼、寨墻遺址。
以古城命名
除已被歷史湮沒的大茂城、王陵城、樂羊城外,至今仍使用的帶城字的地名還有不少,如唐縣城稱城內,長古城、西城子、南伏城、北伏城、灌城、南固城、北固城、上赤城、下赤城、南城子、北城子、中迷城、東迷城、西迷城、軍城。南固城、北固城兩村,上古時因地處堯山之陽古名陽邑。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識,此地是唐堯第一都城遺址和唐縣第一治所;高昌,據臺灣版白話《史記》(秦始皇本紀六注)稱,上古此地因近孤山得名孤邑。后因堯母慶都曾居,得名慶都邑,曾是望都縣第一治所。北魏主拓跋珪曾將此地建成北魏中山國行臺,并兼有移民轉運站功能。后世取名高昌。《魏書》所載唐縣有“高昌城”之說即源于此。后世陸續圍繞高昌形成諸多聚落,均以高昌為名,有北高昌、南高昌、東高昌、高昌屯、高昌店、高昌莊等6個村;長古城村,據清光緒《唐縣志》載,原村位于今村南3里,后被唐河支流小清河沖毀,移居小清河北岸今址更名長古城,即今縣城南4公里的長古城村。
以地形地貌特征命名
唐縣地形地貌復雜,因此地名以所處地理環境命名的較多,占聚落地名的一半以上。以山得名的如山河頭、山南莊、山莊爾等。以峰得名的如雙峰峪。以峪得的有水峪口、峪山莊。以嶺得名的嶺爾北。以坡得名的坡上、坡下。以洞得名的古洞。以河得名的三道河、河北。以泉得名的留泉。以水得名的雹水、放水。以汪得名的雹水汪。以渡口得名的十八渡。以灣得名的東莊灣。以洋得名的大洋。以澗得名的城澗。以山口得名的口底、東岳口等。野牛村,因此地常年積水,野水橫流,得名野流。后世人忌水患以諧言字故改名野牛;野羊村,因此地一片汪洋得名野洋村,后世人為忌水患,以同音字,更名野羊。今有南、北野羊兩村;羅莊、朱北羅、北羅鎮、牛北羅、趙北羅、北羅辛莊等村,都是東漢建村,因靠近唐河、小清河沿岸建村,不得不避水患而南挪北挪,始名挪莊,后世為村名文雅起見以諧音字,改挪為羅字。并冠以姓氏、方位而得今名;南上素、北上素、西上素、西下素、東下素等村,亦為東漢建村,因靠近唐河、小清河沿岸建村,為避水患,不得不上簇下簇,原名上簇下簇,后世為用字文雅,改“簇”為“素”;南唐梅、北唐梅、中唐梅、東唐梅、西唐梅等村,都是山區唐河兩岸村莊,取沿河水草豐盛之意得名唐湄,后世有唐、梅二、道姑修道于此地仙姑洞,又改湄為梅;山區的民安莊村因地處山區隱蔽處,原名背角,為明嘉靖年間建村,官府催糧官員從未到過這個村莊。清初因此地生活安穩而更名民安莊;明伏為明代建村,因此地父子山有一石洞,戰亂時,白天藏于洞內官兵找不到,而得名明伏。
以姓氏和所處方位命名
從數量上來說,這一類命名的僅次于以地形地貌命名的。而且以明代初期移民形成的較多。如孔家佐、齊家佐、閆莊子、許王莊、白家莊、田家莊、壇下張、溫家莊、劉顯口、李家莊、西南京、西岳口、東岳口、東沿村、西沿村、東馬寨、南上素、北上素、南店頭、北店頭等。都是明永樂年間移民來此地占產立莊,自此以姓氏或方位得名;苑家會村,明代中期苑姓幾家來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得名。
地名特殊讀音
唐縣聚落地名讀音上也有特別之處:如李家莊的李讀“趔”,曲莊的曲讀“丘”。南壇的壇讀“臺”。建陽的建讀“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