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灝(1822~1888)字文泉,號坦圃。其先世自山西遷來定州奇連村,后又徙居定州西門外。家財居定州之首。清咸豐二年(1852)舉人,后試不第。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北伐軍由山西逼近臨洺關,王即出家財、治團練,并“率驍卒御諸藁城濠莊鎮,獲賊手刃之”。直隸總督訥爾經額過定州見王灝時說:“有灝在畿南,吾無慮也。”同治元年(1862),北伐軍逼近定州城關,王率士卒驅散。直隸總督劉長佑親臨其家犒賞。
同治七年(1868),捻軍攻陷祁州(今安國),王灝率1500余人擊之于定州城東。清光緒三年(1877年)饑荒,在王灝建議資助下,20里外放米,20里以內設粥廠,救濟災民,并倡議捐錢在城內設4個局,流民至者給貲,免死者2300余人。曾國藩開禮賢館,招之甚殷,王以兄疾力辭。修建定武書院時,捐錢5000緡,幫助諸生參加會試?;哪昃韫?000石,建倉備荒。出資創建奇連屯5里長堤,以防唐河水患。
王灝生平喜收藏書籍,家藏四部之書上萬種,名人字跡金石千余種。在張之洞等人勸說下,收集秦漢到當時的河北鄉邦文獻,在保定設局,請黃國瑾、錢恂等人校訂,王灝輯刊為《畿輔叢書》,共收著述170種,1530卷,64函,640冊。零篇碎牘不能成書者,別為《畿輔文征》,附于《畿輔叢書》之后。另輯有《畿輔地名考刊》、《括齋文集》等。但書未刻完即辭世。其中《畿輔叢書》影響最大,該書是光緒年間為配合編修《畿輔通志》而編纂的家刻本。
李鴻章曾以“畿南文獻”榜其門,使王灝名聲大振。王灝因“累以功”,清朝廷為他加封四品銜,授中憲大夫、覃恩資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