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植(1792~1852)字叔培,號曉林,自號秉燭老人。清苑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后授編修。道光七年(1827)任國史館纂修。歷任廣東學政、內閣學士、刑部右侍郎,浙江、安徽、江西巡撫等職。
任地方官員時,他體察民情,初到安徽,正值黃河河南中牟段漫口,波及安徽,王植令各州縣買谷4萬石,復勸富戶積儲,屆期減價平糶,并行以工代賑,救災有成效;浙江杭州5府遭災,上疏請減賦濟民,并嚴懲盜匪,境內安然。
清廷與美國和法國分別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后,要各省準設天主教堂,王植復奏:“皖省民風樸直,無習天主教者,上不禁設天主教堂即可,不應出示曉諭。”王植針對官風日頹,上奏章說:國家之敗皆官邪,近日風氣似乎大法小廉也,巧避其名,而陰取其利。我朝之臺灣、西域、川楚“教匪”之亂皆因官吏貪婪,蓋民亂,必由貪官。在督辦鄉試時,為免作弊,命考官異地交替閱卷。咸豐元年(1851)入京,授刑部左侍郎,平反冤獄。不久出署江西巡撫。二年(1852),因病開缺,回籍途中去世。
王植嗜書好學,置書數萬卷,公事繁忙中亦常手不釋卷。著有《經解述》、《撫皖奏議》、《訓蒙條規》、《家乘傳論》、《消閑錄》、《食饌筆記》、《訓兵條約》、《束隊陣圖》、《深柳書堂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