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洛新(約1776~1849)望都許家莊人。許穎仙(1773~1851)名許蓬。望都許家莊人,晚清舉人。馬洛新原為一絲弦藝人,酷愛戲曲,刻意研練。初演老生,唱、念、坐、打無一不佳,繼而又廣開戲路,生、旦、凈、末、丑亦無所不通,成為所在戲班倚重的臺柱子。在一次演出中因戲臺坍塌摔傷致殘,被班主辭退回家。約在清嘉慶十四年(1809)冬,馬洛新在許家莊成立小戲班,春節前后演出,以娛鄉民。三年后,一些演員功成藝就,不辭而別,外出搭班演戲,小戲班難以為繼。為羈留演員,馬洛新進行劇種改革,向一吳姓肅寧人學肅寧地方小調,由此受到啟發,并以此為基礎,將絲弦、老調、梆子三種戲劇的唱腔融入小調,創立了一種獨特的戲劇曲調。根據新的曲調,村中舉人許穎仙編寫出新的劇本,經反復修改加工,于道光二年(1822)首次演出。
新曲調唱腔自然,流暢優美,且有幕后伴唱。演出后,很受群眾歡迎,很快流行于望都南部和定縣北部一帶村莊。主要劇目有《西游記》、《白蛇傳》、《大仙姬洛凡》、《天河配》等。后人為紀念這一新劇種的創始人馬洛新、許穎仙,便從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給新劇種定名為“新穎調”。
2007年11月,新穎調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新穎調”作為一地方特有劇種被收入《中國戲曲曲藝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