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灼(約1737~約1815)字未克,號丙齋,一號柳洲。安肅(今徐水)遂城人。自幼家境貧寒,伏案苦讀,寒暑無間。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進士。因長于吏才復優于文學,初授戶部主事,擢郎中,授徐州府(治今江蘇徐州)知府。徐州瀕臨黃河,河防最要。乾隆六十年(1795)無大汛,官民相慶,而張灼卻深感憂慮。果然,次年,黃河決堤數十丈,水患嚴重。其他官吏問其原由,張灼答:大水可以沖刷淤泥,去年無大汛,淤泥必厚,河道難暢,今年大汛突至,黃河必決。諸人深為欽佩。
后遷安慶府(治今安徽安慶)知府。安慶府為安徽首郡,政務繁重,張灼蒞任后,審核檔案,分別應審、應劾、應豁、應償之務,多種糾葛,豁然一清。嘉慶三年(1798),擢江西督糧道。九年(1804),選河南南汝光道(治今河南信陽)。當時裕州(治今河南方城)常幅等78人起義,占葉縣一深山,恃險與官府對抗。張灼親自督軍馳赴葉縣鎮壓。擢浙江鹽運使。十八年(1813),河南滑縣爆發天理教農民起義,聲勢浩大。張灼奉命籌措兵餉,召集商人鼓勵捐款,未及半月,即籌銀200萬兩,并先于各省押解到官軍大營,受到嘉獎。
嘉慶二十年(1815),因眼疾告歸鄉里。家置別墅一處,取名“味泉”。張灼工書善畫,精通詩文,所書折扇及山水畫,筆法深厚、雄渾,所繪《味泉圖》、《濤光圖》,名人題詠“殆遍至今”,存于畿輔先哲祠,另有其他畫作存世。著有《十獲齋詩稿》1卷,選入《國朝畿輔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