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岳(1722~1785)字基平,號芥子。定興人。幼年即博覽群書,尤善詩詞古文。弱冠即入詞林,與邵齋燾、鄭虎文最友善,以文學知名當時。清乾隆七年(1742)中進士,授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院檢討。十九年(1754)擢侍講,轉侍讀。二十年(1755)外授甘肅平慶道,二十三年(1758)調西安督糧道。所至必爬梳剔抉政務,據(jù)今考古,咨民疾苦,“皆有惠政”。尤其留心水利,著《涇渠志》3卷,詳考涇渠因革損益,主張整修涇渠,興利除弊。
三十三年(1768),遷湖南按察使。三十六年(1771)調云南,次年擢布政使。鑒于滇省銅政弊端叢生,病國害民,王太岳追本窮源,毅然向督、撫條陳積弊,認為滇銅有“官給之價難再議加”,“取用之數(shù)不能議減”,“大廠之逋累積重莫蘇”,“小廠之收買渙散莫紀”及轉運不時五難,其中“在采辦者四,而在運輸者一”。主張“寬給價”,“給價足,而后廠眾集;廠眾集,而后開采廣;廣采則銅多,銅多則用裕”。同時依仿運錢之制,令“各郡縣各募運戶”,“按站接運”,以為補救。疏上,初不被采納,旋因銅政日益困弊,遂“取其說,稍稍用之”,頗見成效。是年,以審擬逃兵寬縱罷官。
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為《四庫全書》總纂官。四十三年(1778),仍授檢討。四十七年(1782),擢國子監(jiān)司業(yè)。逝于任上。滇省紳民感念其功,特于昆明五華書院立像祀之。
王太岳秉性篤厚,注重自身修養(yǎng),平素常與友人以文章道義相砥勵。其論學兼取漢宋諸儒,不分門戶;其詩純古淡泊,時稱高格;為文則矜慎致功,一字不茍。著有《清虛山房集》、《芥子先生集》24卷,曾纂《四庫全書考證》1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