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元(1635~1704)字易直、渾然,號習齋。博野北楊村人。顏元在動蕩不安的家庭生活中長大,他父親曾被蠡縣一位朱姓小官吏收為養子,他生在朱家,因而姓朱。母親在他12歲時改嫁。
顏元19歲入鄉學,厭倦八股,學習史鑒。21歲讀《資治通鑒》,22歲時學醫,23歲時學兵法,24歲時開私塾授徒,并開始為人治病。這一年他自名其齋為思古齋,自號思古人,他寫了《正道論》,后改名為《存治編》。24歲時讀陸九淵、王陽明語錄,這是他學術事業的真正開始,26歲時,得《性理大全》,見周、程、張、朱語錄,暢然改志,以為較陸、王二子尤為純粹切實,認為這是孔孟真傳。此后,進退起居,吉兇賓嘉,必奉文公家禮為法則,奉《小學》、《近思錄》等書如孔子經文。30歲時開始與王法乾討論學術,勤學改過。35歲時他認為程朱的“靜坐讀書”的方法和“氣質之性非性善”的道理不合乎孔孟的宗旨,于是背棄陸、王、程、朱之學。次年一月,他著《存性編》,改思古齋為習齋,十一月著《存學編》,提倡恢復“周孔正學”,認為“程朱之道不熄,周孔之道不著”。
朱翁死后,顏元返回博野,恢復原姓。45歲時,蠡縣李塨來向他問學,李塨是顏元的得意門生,他們二人創立了清初的顏李學派。康熙三十年(1691)三月,57歲的顏元南游中州,沿途不懈地宣揚他的“四存”(存性、存學、存治、存人)主張,十月初返回博野。
顏元62歲時,應肥鄉郝文燦之請,主講漳南書院,后因漳水大漲,書院被淹沒,不得不返回家鄉。其著作和年譜主要有《四存編》、《習齋紀余》、《異錄》、《顏習齋言行錄》、《顏習齋年譜》等。
顏李學派是清代初期思想領域頗具影響的一個學術流派,提倡“實學”,主張“實文、實行、實體、實用”,與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學相對立,在社會上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被稱為“顏李之學數十年,海內之士靡然成風”。顏李學派的主張曾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評價。
顏李學派的主要思想特征:一是批評宋明理學的空疏,崇尚實學。顏元早年學過神仙導引,信奉過陸王心學和程朱理學。34歲時,他的養祖母病故,按朱熹《家禮》服喪,疏食少飲,幾乎病餓致死,這使他對理學產生了懷疑。從此,他以“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為學術宗旨,力斥宋儒靜坐讀書、存心養性之學。他提出,程朱是與孔孟對立的,所以“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認為儒學的真諦在于“申明堯、舜、周、孔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藝之道,大旨明道不在詩書章句,學不在穎悟誦讀,而在其如孔門博文約禮,身實學之,身實習之,終身不懈者”。特別強調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兵農錢谷,水火工虞”等生產、軍事方面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表明了他的實學是以實用為宗旨。李塨繼承了顏元的這一思想,批評宋明儒者專為“無用”之學,認為學術研究的目的是有益于世道,倡導親身踐履。
二是反對宋明理學所說的“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盛贊孟子的“性善論”。顏元認為,天下沒有“無理之氣”,也沒有“無氣之理”,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他認為只有氣質之性,才是人性。他贊同孟子確定人性本善,是有功于萬事,強調理、氣、性、形不二,指出人的惡行是由后天的“引蔽習染”而導致的結果,并提出性、情、才三者相統一的人性論。顏元主張恢復井田、封建學校的“王道”政治,又提出以“墾荒,均田,興水利”七字富天下;以“人皆兵,官皆將”六字強天下;以“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九字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