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昭(生卒不詳)女。其父王炘(1617~1672),字濟似,號曉巖,別號茨庵。直隸雄州(治今雄縣)人。明末國變,徙居真州六合(今江蘇六合),課子女作詩,躬耕為生,是明末清初知名的布衣詩人。清康熙十年(1671)還雄州故里。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稱王炘的詩“格調(diào)高古,多河朔幽燕之氣,郁勃之懷,興亡之感,時流露于筆端”。著有《茨庵集詩鈔》行世。
王淑昭是王炘長女。自幼聰慧異常,誦讀詩書過目不忘,終生不輟,學業(yè)益進。后來母親去世,她帶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獨居,王炘對她說:“繼承咱們家書香門弟的就是你了!”讓她除料理家務(wù)外,還要教兩弟一妹讀書,后來弟弟王企靖中進士,妹妹也以博學著稱。王淑昭出嫁后,先后幫助丈夫治理廣東恩平、河南涉縣兩縣,政績非常突出,后來又幫助她做刑部侍郎的弟弟王企埥判一大案,康熙皇帝非常高興,企埥跪地稟告說:“這都是臣的姐姐淑昭教給我的。”康熙皇帝驚異地說:“婦人有此卓識,實在應(yīng)該嘉獎。”一次康熙皇帝讓群臣和一首詩,企埥求姐姐淑昭代他寫兩首律詩獻給康熙,大受贊揚,企靖又把實情稟明,于是康熙更知王淑昭才學。
不久,康熙便要把王淑昭召為六宮女師,派遣官員帶著金帛聘禮來請。王淑昭以自己年老上陳情表辭謝。康熙細覽其表許久,答應(yīng)了她的辭表。87歲去世,其子左方煥收集她的詩作100余首,輯成1卷,即《王太孺人遺稿》,在當時廣為流傳。如《離恩平》詩:“晨起辭官署,歸途不計程。雞鳴荒店曉,日落遠山朋。行禮圖書重,衣裳綺繡輕。故鄉(xiāng)千萬里,何日到柴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