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包(1603~1669)原名基命,字蒙吉,別號用六居士。祁州(今安國)人。明天啟七年(1627)中舉,后再試不第,遂放棄舉業,著《廢八股興四子五經說》。于城內僻靜處建“潛心亭”、“肥遁齋”,專心讀書,學問大進,從學者眾,鄰邑學者亦常聚于刁包居處,寫詩作畫探究學問。
刁包與當時名士北京孫承澤、蔚州魏象樞及無錫高世泰等東林諸君子相交甚厚,常“各以所得,遙相質正”,每有疑難不決,必往復辯論,從不茍同。他治學嚴謹,常教育弟子“以學為學,兼以問為學”。刁包授課之余,潛心研讀《四書》、《五經》及宋元以來理學書籍,每有心得,雖夜半更深亦必挑燈記之。歷時20余載,終成《潛室札記》等著作90卷。其中《潛室札記》、《用六集》、《易酌》等著作至今仍被國家圖書館珍藏。刁包一生恪守“言語不茍,取予不茍,出處不茍”的“守身之道”,并力倡身行。常山舉人張起鴻曾賦詩贊其“道學于今第一人,全于辯道見其真。能分王陸為旁派,應是程朱有后身。上谷名山藏副本,祁陽新冢臥高麟。愧無當日延陵劍,寂寞低回感己辰。”
刁包以孝聞名,母病,刁包端湯喂藥,夜守榻邊,極盡孝道。康熙六年(1667)秋,其母卒,刁包頓足痛哭,昏仆于地,身體日見憔悴。逝后,門人鄉里私謚“文孝先生”。其著述生前多未刊刻。其子刁再濂,再度手錄其父遺稿,交付諸子,告誡說:“汝等他日登仕籍,若以官富家,吾生不受其養,死不享其祭,唯先人遺書未刻者,尚有百萬余言,必約身而次第(公)布之。”次子刁承祖遵從父親遺囑,盡刻刁包遺稿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