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之燦(?~1658)字了凡。蠡縣人。明諸生。擅文,工書畫。家貧絕炊,妻子敲案哭嚎,之燦仍揮毫不輟。明亡后,攜家室寓居饒陽,作村塾師為生。不久,妻、子相繼餓死,之燦乃至蘇門(今河南輝縣)與孫奇逢相交。但其性不合俗,愛獨自靜坐。有人請入家中,因街市喧嘩,便立即離去。之燦曾渡河南游,住僧館一年有余,又離去,獨擔瓢笠圖書,暢游嵩山、王屋山諸名勝。游九山(即會稽山、泰山、王屋山、首山、太華山、岐山、太行山、羊腸山、孟門山)期間,曾絕食數日。孫奇逢請之燦到夏峰(今河南輝縣西北蘇門山),勸其回故里。之燦說:我出門時,已發誓永不歸故里,不能赴東海,便入西山(即首陽山)而死,縱然千溝萬壑,亦不悔恨。順治十五年(1658),竟餓死在嘯臺東北的石柱下。
孫奇逢雕石記其事,立于墓前。山東新城王士楨寫詩以記之。學者李塨在《彭山人傳》一文中記述:“順治十五年,蠡吾彭之燦,南如蘇門,坐餓嘯臺上,孫征君挽之不可,七日而死,天下稱之曰彭餓夫”。時人將之燦與容城張果中、西華(今河南開封)理暢并稱為“蘇門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