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號鐘元,世稱夏峰先生。容城北城村人,祖居賈家莊(今容城賈光村)。少年有志,以先賢劉因、楊繼盛為榜樣,嗜學成癖。14歲入縣學,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舉人。與明兵部尚書孫承宗等為友,與東林黨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等則以“國士”相知。明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把持朝政,迫害東林黨人,左、魏、周等先后被捕入獄。孫奇逢冒險挺身營救,他致書給好友孫承宗,讓他利用“樞輔”的身份,設法搭救左光斗等人。為營救東林黨人,他為籌資募捐奔走呼號。雖未救出左、魏、周等人,但他的高尚行為使他被譽為“范陽三烈士”之一。
明末,孫奇逢率領親族鄉人抗擊清兵。附近縣城先后被清兵攻陷,獨容城未被攻下。但終因明朝大勢已去,他移居易州,隱居于五公山講學,清朝建立后,他居家授徒。不久,其田園被旗人圈占,舉家再徙蘇門夏峰(今河南輝縣夏峰村),興辦百泉書院,廣收生徒以教之,從學者數百人,終老于教授著述生涯。從明至清,孫奇逢前后11次被皇帝征召做官,均堅辭不就,被稱為“孫征君”。他一生專心教授著述,理學成就突出。治學“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主張“人無賢愚”,只要肯學,“必開以性之相近,使自力于庸紓”。這種不論身份地位,一律以誠相待、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在當時廣受贊譽。
孫奇逢初宗陸九淵、王守仁,其學得力于王守仁為多,晚年傾慕朱熹理學。其學問主張自得,不立門戶,以繼往開來為己任,終于成為兩大理學派別的調和者,從理論上回答自然與社會現象統一性的問題,達到天人合一,萬物與我同體的境界,與黃宗羲、李颙并稱為清初三大儒。著作有《四書近指》20卷、《讀易大旨》5卷、《尚書大旨》6卷、《理學宗傳》26卷、《畿輔人物考》8卷、《中州人物考》、《歲寒居問答》2卷、《游譜》1卷、《甲申大難錄》、《兩大案錄》等行世,另有《語錄》2卷、《百泉紀游》、《續容城縣志》、《新安縣志》等。后人輯有《夏峰先生集》14卷。
孫奇逢不僅為人誠摯,平易近人,而且學識淵博,一生孜孜治學,筆耕不輟。晚年,他總結自己幾十年治學體會,曾寫道:“七十歲工夫,較六十密;八十歲工夫,較七十密;九十歲工夫,較八十密。學無止境?!边@種學而不已、勤奮著述、虛懷若谷的風范,贏得了當世和后代學者的敬仰和尊崇。近人梁啟超曾給予高度評價,稱“夏峰是一位有肝膽、有骨氣、有才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