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中(?~1667)字仲扌為。保定人,王之仁的侄子。明崇禎十年(1637)中進士。游歷至高唐州,正值清兵南下,轉運銀杠也避入高唐。清軍包圍了高唐,知州認為銀杠早晚都是敵人的,不如獻給敵軍,以免一州男女老少遭屠殺,王正中在議定書上簽了字。清兵退后,他因此事入獄,數年后才出獄,知長興縣。浙西失守后,避地紹興。南明魯王到紹興后,以兵部職方司主事知余姚。余姚當紹寧山海沖要之地,軍將往來剽掠搶奪。王正中設兵彈壓,約束各營取餉必須經縣,否則以盜論。
總兵陳梧敗于嘉興,渡海擄掠百姓,正中派兵打他。百姓也奮起殺了陳梧,朝議歸罪正中。黃宗羲力爭陳梧被殺是因為惹起眾怒,正中沒有罪,才沒給他定罪。此后王正中又用各種方式平息了幾場亂兵騷擾,使余姚免除大禍,百姓感恩戴德,視他如父母。擢升監察御史。王正中短小敏捷干練,勇于任事,而采取的措施也很得當。他曾在獄中隨福建人柯仲炯學星象,數年后通天官、律呂、星象、壬遁等。他喜歡讀經世致用的書,曾受學于著名學者黃宗羲。黃宗羲曾贊嘆:“傳吾絕學者,仲扌為一人耳。”明朝滅亡后,他避居山中,與一批明遺民共往來,以種田行醫為生。著有《周易注》、《律書詳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