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仁(?~1646)保定人。曾任吳淞總兵,遷浙江定海總兵。明崇禎十五年(1642),海盜顧榮、廖二搶掠崇明,知縣守備出戰死。海盜將向江淮,斷漕餉,皇帝下詔王之仁會應撫黃希憲共同討伐,戰于高家口大安河,接連取勝。清兵攻下杭州,之仁初議迎降清軍,既而從明刑部員外郎錢肅樂之約,首先率領所部入寧波,會孫熊兵一起向西行進。
東南很久沒有發生過戰爭,百姓不知兵事,而諸軍士兵多是紈绔子弟和市井無賴,眾人既疑慮又恐懼。等到王之仁的部隊經過,卻是隊伍嚴整,眾心才安定下來。清順治二年(1645),南明遣舉人張煌言赴臺州,表迎魯王朱以海監國。朱以海稱監國于紹興,以抗清相號召。封之仁武寧侯,進寧國公。當時諸帥爭地爭餉,吵鬧不休,而敵兵臨江卻置之不問。王之仁上疏說:“起事之日,人人有直搗黃龍之志,乃一敗之后,遂以錢塘為鴻溝。天下事尚何忍言?臣今日計惟有前死一尺,愿以所部之兵沉船一戰,今日欲死,猶戰而死,他日即死,恐不能戰也。”
順治三年(1646)三月,王之仁率水軍在錢塘江上大敗清軍,乘勝進圍杭州,不克,遂還。六月,南明各路軍都潰散了,諸將也都逃了,只有王之仁一軍還在,將由江入海。張國維與王之仁商議抽兵5000分守各營,王之仁流著眼淚說:“壞天下事者,方國安也。敵兵數萬屯北岸,倏然而渡,孤軍何以迎敵?惟一死而已!”于是載著妻妾、二子、幼女、諸孫沉于水中,而他捧所奉敕印,北面再拜,投于水中,張開旗幟,渡海至松江。清兵以為他是來投降的,護送至金陵(今江蘇南京),他峨冠大袖,坐著肩輿入城,從容去見洪承疇,說:“身為大帥,不欲暝死洪濤中,當畢于明處。”洪承疇讓他剃發,他不從,而且大罵:“先帝設十三壇祭奠你,難道是祭狗嗎?”洪承疇惱羞成怒,殺死王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