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善繼(1575~1636)字伯順,號乾岳。定興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中進士,授戶部山東主事,與同僚袁世振起草全國鹽法,因母喪歸里。后補河南,主管遼餉。萬歷四十六年(1618),朝廷以對遼用兵為名加征田賦,此后逐年增加。鹿善繼體察民生疾苦,對此極為憤慨。遼餉告急,欲上書朝廷以帑銀補交之時,恰有廣東一部銀兩運到,則憤然主張以廣東銀改充遼餉。萬歷帝震怒,遂降職、減俸,責令補償,并外調他職,后歸故里。
泰昌元年(1620),鹿善繼恢復官職。不久,改任兵部職方主事,跟隨孫承宗閱兵,后率兵至榆關(即今山海關),孫承宗任用鹿善繼為參贊,后又擬調吏部,鹿善繼拒絕。天啟年間(1621~1627),宦官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專斷國政排斥異己。孫承宗對此不滿,欲舉兵,魏忠賢恨之入骨,百般刁難。孫承宗終被排擠去職,鹿善繼亦隨之罷歸。
崇禎皇帝即位后,鹿善繼被召為尚寶卿,掌守寶璽、符牌、印章等事,未就職,擢太常少卿,管光祿寺丞事,后因病回家休養。崇禎九年(1636)七月,清兵圍定興,鹿善繼主動入城守衛,城陷而死。贈大理寺卿,謚“忠節”。著有《鹿忠節文稿》、《四書說明》、《無欲齋詩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