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琎(生卒不詳)字時用,原名進。新安(今安新)人。明永樂元年(1403)以太學生資格任戶部主事,以勤敏著稱,歷升福建、山東參政。五年(1407)進工部右侍郎,受命督修武當山宮觀,從開工到竣工,沒有干擾過百姓。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命他去江西安撫軍民,考察官吏,次年始先后任吏部左、右侍郎。仁宗繼位,命兼詹事府少詹事,更名琎。宣德元年(1426),吏部尚書蹇義年老,宣宗欲以郭琎代之,當時有威望的大臣楊士奇認為郭琎的能力和學識不足以當此重任,事遂中止。但第二年他還是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宣宗勉勵他學習宋代大臣呂蒙正等人培養識拔人才的作風。當時外任官員任滿,常有所屬民人赴京都要求留任,中央政府即予晉級復任,郭琎認為應該認真查核,不能一有人挽留就加官晉級,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
正統元年(1436),有人建議改變官吏由大臣舉薦,統一由吏部選拔,郭琎不敢擔其責,建議沒有實行。正統六年(1441年),御史曹恭以災異為借口,請求罷免不稱職的官吏,郭琎及尚書吳中、侍郎李庸等20人被彈劾。郭琎等極力為自己辯護,受到英宗的責備,令退休。郭琎入仕早,沒有能夠研究學問,然而他天資聰穎,稟賦深厚,臨事從容,喜怒不露于聲色,精通官場事務。逝后朝廷封贈為“太常伯”,祀縣鄉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