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結(1275~1336)字儀伯。原籍定興,其祖王逖勤,從成吉思汗西征,聚阿魯渾氏,自西域徙戍秦隴,又徙居中山(今定州)。20多歲時,游歷到元大都(今北京),給朝廷上書議政,針對當時政事積弊,陳述了8條政治措施。有人推薦他在宮中擔任宿衛。他搜集歷代君臣政治得失,每日陳述于前。武宗即位后,任王結為典故。后遷集賢直學士,出任順德路(治今河北邢臺)總管。所屬鉅鹿縣沙河地區,有唐大臣政治家魏徵、宋璟墓,于學校修建二公祠,并宣揚他們的言行,借以鼓勵生員。后改任東昌路(治今山東聊城),轄境內有黃河故道,歷年水漫成災,他設法疏泄,耕地得保,民皆稱頌。
至治二年(1322),授為中書省參議,不久,著手革除朝內積弊,并推薦名士宋本、韓鏞等10人參政,政治煥然一新。泰定元年(1324)春,廷試進士時,任為讀卷官,后又任集賢侍讀學士中奉大夫。泰定二年(1325),任浙西廉訪使,中途因病復還,后改授遼陽行省參知政事。這年,遼東大水成災,糧價猛漲,民不聊生,他請示朝廷發谷數萬石,賑濟饑民。天歷元年(1328),任陜西行省參知政事,改同知儲慶司事。次年授中書參知政事,后奔喪歸里。元統元年(1333),召拜翰林學士、資善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與張起巖、歐陽玄校泰定、天歷兩朝實錄,拜中書左丞。鑒于過去犯罪之人,北方人多發配海南,南方人則發配遼東,去家萬里,往往途中死亡。王結申請朝廷更改舊法,凡移鄉發配之罪,多者不超過千里之外,改過自新,則令其還鄉,深得人心。順帝至元元年(1335),詔令復入翰林,因正在養病未應詔,二年(1336)正月卒。
其一生言行皆效法古人,所以丞相張珪曾稱贊說:“王結非圣賢書不讀,非圣賢之言不談,有識之士皆以所說為名言。”順帝至元四年(1338)五月,詔贈資政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護軍,追封太原郡公,謚“文忠”。著有《文忠集》15卷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