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珪(1264~1327)字公端,號澹庵。定興河內村人,張弘范之子。少年時就勇武善射,有一次跟從父親行進在山林中,遇到一只猛虎,張珪拔箭上前,猛虎像人一樣站立起來。張珪一箭洞穿猛虎喉嚨,全軍一片驚呼。元至元十六年(1279),張弘范平廣海,南宋禮部侍郎鄧光薦要投水死,張弘范救下他并以禮待之,命張珪從他受學。
張珪16歲就攝管軍萬戶,至元十七年(1280),真拜昭勇大將軍、管軍萬戶,佩戴其父虎符,統率其父原所統領的軍隊,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不久,張弘范去世,喪禮完后,世祖召見,親自撫慰。十九年(1282),安徽一帶地方武裝蜂起,行省發檄文要張珪去討伐,而軍隊多次失敗,有的士卒殺百姓的豬還打傷其主人。張珪說:“這就是軍隊所以失敗的原因。”處斬了騷擾百姓的士卒,很快討平了地方武裝。二十九年(1292)入朝,拜鎮國上將軍、江淮行樞密副使。
大德三年(1299),遣使巡行各地,張珪出使川、陜,問百姓疾苦,賑恤孤貧,裁汰冗官,罷黜貪吏。回朝后擢江南行御史臺侍御史,換文階中奉大夫,遷浙西肅政廉訪使,劾奏罷郡長吏以下30余人、府吏胥徒數百人。拜僉樞密院事,江南行臺御史中丞。皇慶元年(1312),拜榮祿大夫、樞密副使。延祐二年(1315),拜中書平章政事。因忤權相鐵木迭兒,受杖罰后謝病家居。六年(1319)七月,皇帝想起張珪的生日,賜上尊、御衣。
至治二年(1322),英宗起用張珪為集賢大學士,又拜中書平章政事,侍宴萬壽山,賜以五帶。英宗被殺,張珪力請泰定帝誅殺兇手鐵失及鐵木迭兒之子治書侍御史鎖南等。泰定元年(1324)六月,皇帝駐蹕上都。因為這些年來災異頻繁,皇帝詔百官集議,張珪與樞密院、御史臺、翰林、集賢兩院官,極論當世得失,與左右司員外郎宋文瓚到上都上奏章。不久,張珪病情加劇,非有人扶著不能行走。皇帝下詔:常見免拜跪,賜小車,得乘至殿門下。張珪多次辭官,猶封蔡國公,知經筵事,別刻蔡國公印賞賜他。泰定二年(1325)夏天,得旨暫且回家鄉休養。三年(1326)春天,皇帝又遣使召張珪,希望一定見到他。張珪到后,皇帝問:“卿來時,民間如何?”張珪答:“臣老了,很少見賓客,遠的地方不知道,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河間是臣的鄉里,百姓饑寒交迫,朝廷雖以金帛賑濟,得到恩惠的不到十之五六,請陛下念之。”皇帝哀憐,下旨讓有司普遍賑濟。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國公、經筵如故。皇帝看他真的病重,就讓他到西山養病,繼而得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