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因(1249~1293)字夢吉,號靜修。容城溝市村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傳出生前夜,其父夢神人用馬載一兒至其家,并囑“善養之”。幼年取名骃,字夢驥。后改名因,字夢吉。劉因6歲能詩,10歲能文,且落筆警人。后拜學者硯彌堅為師,深得教益,學業大進。初習經學,感嘆“圣人精義,殆不止此”。后潛心研究理學,并設學塾,邊研讀著述,邊教授生徒,名聲漸振。因傾慕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說,而名其讀書授業之所為靜修書院,世人因此稱他為“靜修先生”。
他游歷燕薊,冀中平原、白溝河畔、太行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曾游易州之雷溪,自號“雷溪真隱”,并以燕國名人、古跡為題,寫了大量詩文。因青年時歷經蒙古統治者入主中原,趙宋王朝滅亡這一重大歷史變故。“靜以修身”的劉因受到極大震動,但他不得不肯定君臣大義。元至元十九年(1282),就任承德郎、右贊善大夫。元世祖詔授右贊善大夫,他以母親有病為由辭官回鄉。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又召他為集賢學士、嘉議大夫,他以病堅辭不就,認為“不如此則道不尊”。此后劉因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依靠菲薄的贄禮,孝養繼母。逝后葬于溝市村南拒馬河畔。元世祖欽佩他的骨氣,稱他為“不召之臣”。元成宗諭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代建劉公祠。
劉因雖為理學家,但不受其束縛,風格和觀點清新、活潑,別有特點,他的詩文風格高邁,比興深微,往往有感而發,借古喻今,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詩文名冠元初文壇。劉因一生著作甚豐,主要有《四書精要》30卷,《易系辭說》、《丁亥詩集》5卷等,被收入《四庫全書》。廣泛行世的《靜修集》是詩文選集,共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