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1236~1327)字周卿。祖籍深澤,遷居保州(治今保定)。少年時好學有大志。蒙古中統元年(1260),受人推薦,被河北宣撫使張文廉任為掌書記。至元六年(1269),始立朝儀,太保劉秉忠薦于元世祖,詔尚文等制定朔望起居,元日、冬至會覲,內外文武仗衛、服色等級、規制,由尚文掌定。
至元七年(1270),朝儀成,使百官練習,皇帝見大書“宸極御座之居”,召尚文來問,尚文答:“天極居中,眾星環拱,帝德無為,天下歸之,其象如此。”遂成為定制。八年(1271),擢升右直侍儀使,后轉司農都事。十七年(1280),出任輝州(治今河南輝縣)知州,審理多年積壓的獄案。十九年(1282),升戶部司金郎中。為裁減冗員,奏請朝廷撤銷懷、衛二州竹稅提舉司。二十二年(1285),遷御史臺都事。世祖因年高,欲禪位皇太子,太子聞之,極為恐懼。原平章政事阿哈瑪特余黨培奇呼、阿薩爾等欲借機上危太子,下陷大臣。尚文揭露其奸罪,培奇呼坐死。不久升大司農丞,轉少卿,遷吏部侍郎,改江南湖北道肅正廉訪使。三十一年(1294),召為刑部尚書。元貞元年(1295),拜中臺侍御史。二年(1296)建言:“治平之世,不宜數赦。”及停罷不急之勞役,皇帝都予以采納,出任河北河南肅政廉訪使。
大德元年(1297),黃河決口。尚文分析黃河決口的原因,認為孟津而下,失禹故道,河南岸高出北岸約八九尺,河堤怎么會不被沖壞。由此來看,河北郡縣,順水之情,遠筑長堤,以御泛濫。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三年(1299),調山東肅政廉訪使,歷行省參知政事、行御史臺中丞。七年(1303)召拜資善大夫、中書右丞。浙西發生饑荒,救濟困難,奏請讓人納糧捐官以賑濟災民。
有西域商人出售珍寶,價60萬錠,中書省平章對尚文說:“這就是押忽大珠,六十萬一點不過分。”尚文問有什么用處,平章答:“含之可不渴,熨面可使目有光。”尚文說:“一人含之,千萬人不渴,則誠寶也;若一寶止濟一人,其用處非常微小。我所說的寶物,是米粟,一天不食則饑,三天不食則疾,七天不食則死,有則百姓安,無則天下亂,以功用比較,豈不愈于寶珠?”不為寶物動心。后因病回鄉。十年(1306),拜昭文館大學士、中書左丞,商議中書省事,推辭不受。武宗、仁宗屢次以國事咨詢他,進階銀青榮祿大夫。延祐六年(1319)拜太子詹事,泰定三年(1326)以中書平章事職告老還鄉。逝后,追封劉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