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約1230~約1300)號已齋,一齋,已齋叟。祁州蒲陰(今安國)伍仁村人。其祖上世代為官。關漢卿幼年好學,過目成誦,善詩賦。元鐘嗣成《錄鬼簿》說他曾任太醫院尹。縣試名列榜首,后赴中都應試,因考官作梗而不第。從此認清官場腐敗,不屑仕途。
約在元成宗元貞年間(1295~1296),只身移居大都(今北京),在元雜劇作家中,關漢卿的創作年代較早,《錄鬼簿》將他列于“前輩才人”56位之首,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也說他“初為雜劇之始”。他與雜劇作家白樸、趙子祥等組織領導了雜劇作家團體——玉京書會,結交了雜劇作家楊顯之、費君祥、梁退之,散曲作家王和卿,著名雜劇女藝人珠簾秀等。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傳》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籍風流,為一時之冠”。元人周德清把他與馬志遠、白樸、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是元雜劇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創作題材十分廣泛,大多關注社會,力倡人道,詛咒戰爭,向往和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敗,著意表現人民,特別是下層婦女的苦難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個典型的婦女形象,人物性格鮮明,結構完整,情節生動,曲詞本色而精煉,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關漢卿不僅是一位劇作家,他還非常重視舞臺實踐,明人臧晉權撰《元曲選·序》中載:“關漢卿輩爭挾長技自見,至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這使他掌握了豐富的舞臺經驗,更加理解和接近廣大群眾,從而創作質量不斷提高。賈仲明補撰《錄鬼簿》吊詞中贊他:“姓名香四大神洲,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近代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中評價道:“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一生創作雜劇60多種,大都散佚。現存全本雜劇18種,有《關大王單刀赴會》、《趙盼兒風月救風塵》、《感天動地竇娥冤》、《包待制三勘蝴蝶夢》等。作有散曲78篇,其中小令62篇,套曲14篇,殘曲2篇。關漢卿的作品在國內外具有巨大而廣泛的影響,有些劇目至今盛演不衰,遠在百年之前,《感天動地竇娥冤》即有法文譯本,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1958年,關漢卿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安國境內有關漢卿墓及關家園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