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生卒不詳)傳為今曲陽縣相如村人。曾為戰國時期趙國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人卞和所獻玉璧。秦昭王聞后,遣使給趙王一書稱:愿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趙王拿不定主意,送和氏璧,怕秦國不給趙15座城,不給和氏璧,又怕秦國以此為借口出兵攻趙。就在趙王左右為難時,宦者令繆賢向趙王推薦自己的門客藺相如。由藺相如奉玉璧去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玉璧獻給了秦王。秦王十分高興,卻不提15座城之事。相如見秦王毫不講信用,便巧妙地收回了玉璧,并命隨從將和氏璧送回趙國。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尊嚴,毫不懼怕秦國的強大,勇敢地和秦王進行斗爭,終于完璧歸趙。趙王因此拜他為上大夫。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秦昭襄王約會趙惠文王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相會。秦王有意尋找借口侮辱趙王,借酒興請趙王彈瑟,趙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相如認為這是對趙國的莫大侮辱,便端起瓦缶走過去,跪請秦王敲擊,并說:“如果大王不肯答應我的要求,我情愿拼著腦袋不要,也要濺你一身鮮血。”秦王只好勉強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以其機智和勇敢,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趙惠文王因藺相如有功于國家,拜他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認為自己攻城野戰立功無數,而藺相如只不過是動動口舌,卻官拜上卿,很不服氣,揚言要當眾羞辱他。相如處處忍讓,屬下不服,相如卻說:“所以我在廉將軍面前退讓三分。秦國之所以不敢來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的緣故。如果我和廉將軍之間非要爭個高低不可,不管誰勝誰負,都對趙國沒有好處,秦國還會趁機攻打趙國,國家就危險了。”相如的話傳到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慚愧,遂到相如處負荊請罪,二人和好如初。秦國得知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睦,長期不敢輕易侵犯趙國。廉頗和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也被廣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