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前227)其祖籍是齊國,后來遷居到衛國。他為人豪爽,喜好讀書擊劍,衛人稱他為慶卿。后游歷到燕國,因燕有紫荊山,遂更名荊軻,故被當地人稱為荊卿,也稱荊叔。在燕國,他與高漸離、田光交好。當時,秦軍已攻滅趙國,到達燕國邊界。于是田光把他推薦給燕太子丹,太子丹拜他為上卿,想要派他刺殺秦王,以阻止秦對燕的進攻。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他拿著秦國叛逃將領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督亢(今高碑店、易縣、涿州、固安一帶)地圖前往秦國以獻圖及獻頭為名,行刺秦王。出發時燕太子丹和眾賓客都到易水邊送行。臨別時高漸離擊筑,荊軻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慷慨悲壯,在場的人都為之須發上指,沖冠而起,荊軻等上車西去。到秦國都城咸陽后,先厚賂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由蒙嘉轉致燕王的敬服之意,并說派使者來獻督亢地圖和樊於期的人頭。秦王大喜,穿上朝服,設九賓禮,在咸陽宮召見燕國使者。荊軻捧著樊於期的頭函,秦舞陽捧著地圖盒,來到大殿。走到殿上,秦舞陽這位在燕國殺人不眨眼的勇士,看到秦王的威勢,卻心驚膽戰,露出恐懼的神色,引起秦朝大臣們的猜疑。荊軻鎮定自若,微笑著回顧了一下秦舞陽,來到秦王前謝罪,說:“來自北方偏僻地方的人,沒有見過天子,因此心懷畏懼,請大王見諒,讓我們完成使命。”
秦王讓荊軻捧上地圖,秦王徐徐展開地圖,當圖展盡時,裹在里邊的匕首顯露出來,荊軻急上前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抄起匕首逼向秦王。秦王大驚,急忙站起,衣袖被扯斷,手腳慌亂,想拔出隨身帶的寶劍,但一時拔不出,荊軻追逐秦王,秦王繞殿上大柱而逃。殿上群臣一片混亂,因他們上殿時不能帶寸鐵,只得以手與荊軻搏斗。這時有人大喊:“王背劍!”秦王猛醒,立即將劍背在背后,將劍拔出,擊中了荊軻的左腿。受傷的荊軻向秦王擲出匕首,但沒有擊中秦王,打在銅柱上。秦王又用劍刺荊軻。荊軻知道事已不成,倚坐在柱子邊仍然面帶笑容,厲聲說道:“今天的事之所以不成,是想生劫秦王,立下契約,以回報太子。”秦臣們上前殺死荊軻。秦王感到頭暈目眩了許久。荊軻剌秦王對后世影響極大,是燕趙文化“慷慨悲歌”的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