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192)字子干。東漢涿郡涿(今涿州)人,故里在涿州城東15里盧家場村。盧植少年時與鄭玄(東漢著名經學家)同為馬融的學生,能通古今學問,好鉆研精義而不拘守章句。靈帝建寧時任博士。熹平四年(175),由于廣才學、通文武,被任為九江太守,又轉廬江太守。后任議郎,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等共校中書《五經》傳記,補續《漢記》。后來歷任侍中、尚書。黃巾起義時,他任北中郎將,進攻廣宗(今河北廣宗),被張角擊敗。后因得罪董卓,被罷職。著作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今已失傳。
盧植在東漢末年名望甚高。他不但對經學深有研究,而且在政治和軍事上均有建樹。特別是董卓亂政時,別人唯唯諾諾,他挺身而出,犯顏抗爭。清康熙《涿州志》載:“董卓之逆,唯植與爭。”因漢昭烈帝劉備少年時曾拜盧植為師,故清代學者朱筠有“扶風經學授康成,別有盧君得更精。弟子終能蜀國主,先生早與董公爭”的詩句。
盧植死后,其子遵遺囑用布單裹體,不用棺槨,葬于“州東河村”。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柳城過涿郡,下令說:“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并遣承掾修其墳墓。
盧植家族世代以儒學顯,以忠義相傳,人才輩出。從三國至隋唐,歷時數百年之久,以盧植為始祖開列22世,凡668人,有官爵者達3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