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266~321)字士稚。西晉范陽逎(今淶水)人。他出生在官僚家庭,父親早年去世。他性格豁達,不拘小節,十四五歲還不知讀書。但他輕財慷慨,曾多次將財糧、布帛散發給貧苦人家。后來博覽群書,遍涉古今,了解時事。青年時和劉琨同在司州做主簿,參與機要事務。兩人以豪杰自許,常常共被而眠,談到深夜。有一次半夜雞叫,祖逖就叫醒劉琨,起床舞起劍來。即“聞雞起舞”典故的由來。
西晉永嘉元年(307),羯(jié)族人石勒在河北起兵,稱霸中原,兵亂紛紛,民不聊生。祖逖率領他的宗族、鄉親、部曲(私人武裝和佃客)一起逃往南方。路上,他把車子讓給老幼,財物分給大家。到了江南,瑯邪王司馬睿任命他為軍諮祭酒(軍事參謀),在離建康(今江蘇南京)不遠的京口(今江蘇鎮江)住下。祖逖向司馬睿建議北伐,收復中原。司馬睿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部)刺史。但不給他兵馬和軍械,只給他一些糧食和布匹,讓他自行募兵。他并不因此氣餒退縮,建興元年(313),帶著宗族部曲100多家渡江北進。船到江心,他站立船頭,擊楫發誓:“祖逖不能恢復中原,就如大江東去,絕不復還!”這是典故“擊楫中流”的由來。
到淮陰(今江蘇北部)后,他就組織起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開始向豫州進發,到達豫州后,調解了一些塢堡主之間的沖突,還采取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辦法,率先收復了譙(今安徽亳縣)地,后又連敗塢主陳川、石勒的侄子石虎等。祖逖打仗的同時,還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他自己生活簡樸,不積錢財,還讓他的子弟親自上山打柴,參加耕作,大大鼓舞了人民。人民作歌歌頌他,把他比之為“慈父”。他在北方漢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前鋒北達黃河沿岸,西到廣武、虎牢(今河南鄭州以西)一帶,完全占領了黃河以南的地區,迫使石勒不敢渡河。但正當祖逖積極準備渡河北上時,司馬睿害怕祖逖的勢力太大,不好控制,就派他的親信征西將軍戴若恩做祖逖的頂頭上司六州都督,加以挾制。加上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激化,使祖逖憂憤成疾。東晉大興四年(321)九月,死于雍丘(今河南杞縣)駐地。
祖逖死后,中原人民十分悲痛,譙、梁等地老百姓為他建立了祠堂。淶水縣城內原建有祖公祠,有祖逖塑像。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被八國聯軍燒毀,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建廟門而繞以圍墻施彩畫”,祠堂正門橫書匾額“擊楫中流”四個大字。《祖公祠碑記》記述了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之變,淶水知縣張琨和典史刁成烈,在“祖公之清風余韻”激勵下奮起抗擊侵擾淶水縣的八國聯軍。淶水縣城東北5公里的祖各莊村,原有“祖逖大將軍墓”和祖氏養魚池、澆花井等古跡。現墓已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