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琨(271~318)字越石。西晉中山魏昌(今定州邢邑)人,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年輕時就有“雋朗”之譽,以雄豪著稱。歷任晉朝著作郎、尚書左丞、司徒左長史、并州刺史、大將軍、司空等職。據《世說新語》記載:劉琨和祖逖是好朋友,常共被而眠,夜半聞雞起舞,互相激勵。劉琨在給親友的信中寫道:“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祖逖)先吾著鞭。”他這種奮發有為的精神,一直為后人傳為美談和典范。劉琨在外族入侵之時,在北方輾轉抗敵,屢建功業。后因抗擊羯族人石勒失利,投靠幽州刺史鮮卑人段匹石單,后為段所害。被晉元帝追贈為侍中、太尉,謚號“愍”。
劉琨后半生大部分時間是在領兵打仗。一次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被匈奴軍圍困,劉琨乘月色登上城樓,高歌思鄉之曲,子夜時又奏胡笳,拂曉又復吹之,許多匈奴軍士流涕唏噓,軍心動搖,不得不撤走了重圍。在文學上,《隋書·經籍志》載,劉琨著有《劉琨集》9卷,《別集》12卷,都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劉中山集》,又名《劉越石集》1卷。
劉琨的詩風慷慨悲壯,寄托高遠,有清拔之氣。《文心雕龍》評劉琨詩“雅壯而多風”。現僅存詩《扶風歌》、《答盧諶》、《重贈盧諶》、《望葛漁城寨》、《夜飲飛虹橋》5首,詩中洋溢著憂國傷時的感情,表現出對腐敗統治集團的強烈不滿,抒發了效忠國家、抗敵御侮的豪邁氣概和壯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滿腔悲憤。劉琨詩歌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與當時浮華詩歌相比更顯得充實清新,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宋代詩人陸游在詩中寫到:“劉琨死后無奇士,獨聽荒雞淚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