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約472~527)字善長。北魏范陽涿(今涿州)人。酈范之子。故里在今涿州市東道園村。酈道元于太和十八年(494)步入仕途,不久承襲其父爵位,為永寧伯。后任太傅掾、治書侍御史、冀州鎮東府長史、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其間曾兩次持節進行行政區劃建置更改和追討叛軍。酈道元從政期間,在任職地區大力推行漢文化,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的發展。他為官正直嚴猛,剛正不阿,執著認真,上下一視同仁,不因權豪犯法而有所寬容。
孝昌三年(527),北魏王朝已由盛入衰,昏庸的胡太后當政,朝政腐敗,政局動蕩。雍州刺史蕭寶夤謀反,時思自立。元悅等人想借刀殺人,便慫恿朝廷派遣酈道元作關右大使巡視雍州。蕭寶夤害怕被他執法治罪,將他們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位于今陜西臨潼縣東),斷絕飲水。酈道元雖力竭,卻正氣凜然,厲聲怒斥反賊,被害,其一弟二子同時被害。遇害后,葬于長安城東,后遷葬故里。朝廷連贈他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喜歡博覽群書,訪求名勝古跡,養成了“訪瀆搜集”的習慣。撰《水經注》40卷,《本志》13篇,都為后世傳誦。《水經》舊說為漢代桑欽著,經清代學者考訂為三國時期的作品,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地理書,文字極為簡單。酈道元因其不能說明問題,才為之作注,旁征博引,細加考訂。在《水經注》中引證古籍437部之多。查閱了數以萬計的典籍,才找到說明問題的根據。他沒有到過江南,又生活在動蕩的年代里,但他并不因此而畏難,極力想辦法找資料,終于完成了這部巨著。注文補充并闡明《水經》所記的水道情況,糾正了《水經》某些謬誤,辨析了一些不可信的傳說。酈道元非常注意水道與民生的關系,因而注文對水利灌溉和洪水泛濫災害都作了詳細的記載,為農業生產、水利交通、規劃工程建設提供了寶貴資料。
《水經注》文筆清麗,記述和描寫都很具體,因山記水,因地記事,不僅描繪山川面貌,而且介紹風土人情,還有歷史古跡和神話傳說。為后人研究歷史及自然環境的變遷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唐朝的《元和郡縣志》、宋朝的《太平寰宇記》以及元、明、清的《一統志》和明清以來的地方志,無不以此為根據。《水經注》的某些章節,可稱為優美的游記散文。《三峽》就是一例,僅用150余字,就把兩岸巖嶂重疊、綿延不斷的山峰和700里的峽谷突顯眼前,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水經注》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李善的《文選注》被稱為我國古代典籍中的三大名注。今涿州市西道園村建有酈道元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