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衒之(?~約550或559)楊或作羊。南北朝時期北平(今滿城)人。曾在北魏做過奉朝請、期城(治今河南泌陽西北)太守,撫軍府司馬、秘書監(jiān)等官職。北魏時,都城洛陽佛寺林立。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亂(532~534),洛陽寺院毀于兵火,滿目凄涼。
東魏武定五年(547),楊衒之行役重過洛陽,感懷興廢,撫今思昔,不勝傷感。洛陽寺院的衰敗集中反映了北魏的衰敗,他怕后世人不知道這些史實,于是作《洛陽伽藍記》。想通過佛寺的興廢來寄托對元魏王朝覆滅的哀悼,同時也表達了對王公貴族耗費民脂民膏,“侵漁百姓”行為的譴責。伽藍,語出梵文,意為佛寺。《洛陽伽藍記》分為5卷,卷一城內(nèi),卷二城東,卷三城南,卷四城西,卷五城北。每卷以著名佛寺為綱目,兼及附近官府、宮殿、邸第、園林、塔像、橋柱等等。當時洛陽佛寺多達1000多所,不可遍寫。全書共寫了44個大寺,旁及附出小寺47個。敘事要言不煩,文筆簡明清麗。每記一寺,一般先寫建立年代,建立人,所在位置(在某門某方位),四鄰,佛剎規(guī)模造型等;再由伽藍旁及附近的官署、巷里、名勝乃至有關歷史、地理、經(jīng)濟、文化、習俗等,幾乎囊括了社會的各個方面。作者行文,結構嚴密,猶如一位資深的向?qū)ьI游客觀賞名勝古跡。
《洛陽伽藍記》記述洛陽佛寺建筑園林,對洛陽城的建制,以及歷史古跡多所描述,每記一寺都有它的歷史和故事。對于興廢變遷,距離方位,四傍依附,極為準確,層次分明,井然有序。語言以散體為主,但駢偶傾向較《水經(jīng)注》更為明顯。在介紹佛寺建筑的同時,往往追述與之有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對北魏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尖銳復雜的矛盾斗爭和荒淫的生活,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評。《洛陽伽藍記》是一部文學性很強的歷史著作。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北魏后期洛陽城市建筑、佛教寺院、政治歷史、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洛陽伽藍記》也被收入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