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裕(518~605)定州曲陽人。俗姓趙。幼習儒學,18歲在趙郡(治今河北趙縣)應覺寺出家為僧,長從道憑學地論。具戒后,多方拜師,廣泛學習,通曉大統法等前所未聞的佛教知識。此后,專攻《華嚴》、《涅槃》、《地論》律部,并精通儒家經典,一時著稱于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靈裕經常博采舊解,穿鑿新異,講說則意存綱領,而不在尋章逐句地解釋,因此打動了各方面的人物,被稱為裕菩薩。
北周建德六年(577),周武帝滅佛,靈裕如喪考妣,引同伴20余人,居住在聚落中。夜里研讀佛教理論,白天談儒家五經。因災荒絕糧,靈裕著成一卷占卜書,事占卜以取錢活命,以每天得米2升為限。隋朝復興佛教,靈裕在燕趙游化宣傳。開皇十年(590),被召入京師(今陜西西安),不久辭歸,居住于相州(治今河南安陽)演空寺,以講說為務。大業元年(605)正月二十二日去世。靈裕一生研讀佛教經典,宣揚佛教教義,著述甚多,主要有《十地疏》、《四分律疏》、《華嚴疏》、《眾經宗要》、《大乘義章》、《圣跡記》、《佛法東行記》、《安民論》、《滅法論》、《齊世三寶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