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浣(約678~750)字洗心。定州義豐(今安國)人。少年時以詞學著稱,20歲中進士,初任蒲州(今山西境內)司法參軍。景云二年(711)中書令姚崇薦齊浣為御史。開元年間升任給事中、中書舍人,為唐玄宗李隆基撰寫詔書旨令,頗受侍中宋璟、中書侍郎蘇颋器重,常使其參與機要,號“解事舍人”。玄宗詔令秘書監馬懷素、右常侍元行沖編修四庫群書,二人奏請玄宗,舉薦齊浣為編修使,又改任秘書少監。
開元十二年(724)齊浣出任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刺史,上任后勵精圖治,社會井然有序,受到百姓稱頌,遂升為右丞。開封府王毛仲奸詭弄權,齊浣直言劾奏,玄宗對其忠直給以褒獎。不久大理丞麻察貶興州別駕,齊浣為他餞行時談了對圣上的諫言。麻察將齊浣所說俱奏玄宗。玄宗大怒,貶齊浣為高州良德(今廣東高州東北)丞。后歷數年,累遷至常州刺史。開元二十五年(737),任潤州(治今江蘇鎮江)刺史,兼江東道采訪處置使,當時長江邊積沙20余里,航道被阻,舟船繞行,常遭風浪襲擊,翻沒損傷慘重,齊浣組織人力開鑿伊婁運河25里,同時建伊婁壩,南通瓜州渡口,遂復為往來通津,每年省繞行費用數十萬兩白銀。齊浣再任汴州刺史,該境虹縣至臨淮50里水路水流湍急,船行艱難。他奏明玄宗,另辟河道30余里,船舶暢行無阻。齊浣開漕利民,頗有建樹,但也沾染了官場流弊。開元末年(741),因行賄被李林甫劾奏罷官。
天寶初年(742),重被起用,任員外少詹事,任職東都(今洛陽),期間與絳州刺史嚴挺交往甚密,李林甫為防齊浣有謀,天寶五年(746)將其調任平陽郡(治今山西臨汾)太守,死于任所。肅宗繼位后,褒賜齊浣為禮部尚書。作有《長門怨》詩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