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約735~805)字亢宗。定州北平(今順平)人,徙陜州夏縣,家世為官。好學,但貧不能得書讀,求為隸,在集賢院當差,常竊集賢院的書來讀,晝夜不出戶,6年間無所不通。后來考中進士,但他不愿為官,與弟階域隱居中條山,年長不肯娶妻,弟亦不娶。
里中有爭訟事,不找官府衙門,而找陽城解決。有個人偷了陽城家的樹,陽城不愿見盜樹人,怕他感到難堪,無地自容,所以他從不在盜樹人門前經過。陽城家里正等米下鍋,便打發(fā)奴仆去買米,那個奴仆竟把買米錢買了酒喝,并醉倒在路上。陽城見其長時不歸,便與弟去迎,奴尚未醒,城與弟將其背負回家。當他醒來后,覺得實在對不住陽城兄弟,深以自責。陽城勸他說:“天氣寒冷,以米錢換酒喝,是正常現象,用不著自責。”陽城行事大多類此。唐貞元四年(788),宰相李泌向德宗推薦陽城,陽城推辭再三,才奉詔授右諫議大夫。陽城久不言諫,韓愈作《諍臣論》譏之,陽城毫不在意。后來陸贄等被裴延齡諂害,眾大臣無人敢進一言,陽城拍案而起,說道:“吾諫官,不可令天子殺無罪大臣。”乃約拾遺王仲舒上疏極論延齡罪狀,為陸贄等伸冤。慷慨陳詞,累日不止,聞者都為之擔心。而陽城言辭越發(fā)激烈,皇帝大怒,召宰相給陽城定罪。太子李誦力救,才使陽城免予處罰,改為國子司業(yè)。
貞元十四年(798)降職為道州(治今湖南道縣)刺史。道州產侏儒,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陽城到任后不再上貢,朝廷派人去索要,陽城上奏道:“州民盡是矮人,若因人矮而上貢,怕貢不勝數。”自是上貢侏儒之例遂罷。上司來催要賦稅甚急,陽城自把考績寫在州衙墻上:“撫字心勞,催科政拙,考下下。”遂掛冠而去。順宗即位后,想召回陽城,可是陽城已去世。詔贈左散騎常侍,賜錢20萬貫,官府護守歸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