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皎(生卒不詳)齊映(747~795)瀛州高陽人(傳為今高陽南圈頭村人)。為同胞兄弟。其父名玘,官檢校兵部郎中。齊皎擅長書畫,通曉音律,精通射技,工小楷古篆,名重當時,尤擅畫少數民族人馬及山水,其畫高雅雄壯。唐建中四年(783)任澤州(今屬山西)刺史。
齊映,皎弟,亦善畫山水,雅正好學。大歷四年(769)狀元及第,選補河南府參軍。又在滑亳節度使令狐彰官署職掌書記,娶彰女為妻。令狐彰病卒軍亂,齊映攜妻歸鄉。后經盧杞舉薦,任刑部員外郎。未久充任鳳翔節度使張鎰的判官,掌練軍事,后任行軍司馬。建中四年(783),涇原兵在京師嘩變,唐德宗出奔奉天(今陜西乾縣)。張鎰被部將李楚琳所殺,齊映逃入奉天謁德宗,授職御史中丞。次年,又隨德宗逃奔梁州(今陜西固城以西),路途險峻難行,常為德宗牽馬引路。遇馬受驚狂奔,德宗恐傷齊映,命其放開韁轡,齊映不肯,他說:“馬奔踢,不過傷臣,若危及圣上,臣雖死不足推責。”深為德宗賞識。因齊映身材高大,儀表堂堂,言語宏爽,德宗令其侍從左右,代傳詔旨,官進中書舍人。貞元二年(786),任中書侍郎,封河間縣男。當時,吐番兵進攻唐朝,德宗欲避退,齊映入諫,泣伏于地。德宗為之感悟,遂竭力遣兵抵御。后升任尚書左丞御史,與崔造、劉滋并輔朝政。
齊映官職低微時,曾與張延賞友善,齊映拜相后,張延賞為其親屬求官,遭齊映拒絕,遂懷恨于心,尋機向皇帝彈劾齊映,說他“非宰相之器”。翌年遭貶,改任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又遷任衡州,歷任桂管、江西兩觀察使。逝后追贈禮部尚書,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