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昫(897~946)字耀遠。歸義(今雄縣)人。年輕時,以文才風度聞名鄉里。后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不久升任端明殿學士。明宗時升為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平章事。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兼主三司,加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末帝即位后,急需軍費,當時王枚掌管財政,末帝查問府庫虛實,王枚回答有數百萬。經查,不過3萬,末帝大怒,撤王枚推劉昫代任。劉昫令屬官核對賬目,發現許多租稅并未實收,只虛系賬上。劉昫建議能繳納的督促征收,無力繳納者予以免除。百姓非常高興,稱頌他的功德。卻受到主管官吏的忌恨,不久,被罷相,代理右仆射。
后晉天福初年(936),劉昫任東都留守,兼任河南事,不久又兼管鹽鐵。開運初年(944),任司空、平章事,監修國史,又兼主三司。契丹攻進中原后,不改其職。劉昫托辭眼病請求離官,契丹主任命他為太保。劉昫在后唐、后晉均受命監修國史,開運二年(945)《唐書》(因北宋時又有《唐書》之修撰,故稱此書為《舊唐書》)成,由其進呈,故題名為該書修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