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927~976)《宋史·本紀》載:“姓趙氏,涿郡人也。”《宋史·河渠志》載其父趙弘殷籍貫為“宣祖以上本籍保州(治今保定)”。后唐天成二年(927),生于河南洛陽夾馬營軍中。幼讀私塾,好武輕文,以一條蟠龍棍打天下,創三十二式長拳。青年時期志向高遠,曾作《詠日詩》以言志。
后漢乾祐元年(948),投軍于后漢樞密使郭威。乾祐三年(950),因在澶州(治今河南濮陽)之變中擁立郭威建立后周有功,升為東西班行首。后周廣順元年(951),官拜滑州(治今河南滑縣)副指揮使,臨上任前結識開封尹柴榮(周世宗,郭威養子),再拜馬軍直使,成為一名禁軍將領。顯德元年(954),隨周世宗伐北漢有功,授殿前都虞候。三年(956),征壽春,遷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四年(957),隨世宗南征,連克泗州、濠州、楚州、揚州,平定淮右。五年(958),伐唐有功,領忠武節度使。六年(959),隨世宗北征,收復益津(今河北霸州)、瓦橋(今雄縣)等關。在連年的率軍征戰中,團結起一大批禁軍將領,并依靠謀略除去禁軍中能和他抗衡的張永德等人。
周世宗病危時,封其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中的最高統領。恭帝即位后,兼歸德軍節度使。顯德七年(960)初,率大軍前去御敵,行至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在屬將趙普、石守信和其弟趙光義的策劃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創建宋朝,改元建隆,史稱宋太祖。登基后開始統一中國的戰爭,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難、各個擊破的戰略,于乾德元年(963)平荊湖(荊南、湖南),三年(965)平后蜀,開寶四年(971)平南漢,八年(975)平南唐。并親征北漢,初步結束了五代以來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的局面。同時改革政體,設參知政事為副相,以樞密使掌軍政,三司使掌財政,以分宰相之權。加強禁軍,消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將不相知。命文臣、京朝官出知州、縣,并于各州置通判,分割知州權力;設監司掌管地方財權與司法。注意獎勵農桑,蠲免五代以來部分雜稅;整治汴京(今河南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
他的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專制中央集權,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割據混亂的局面,對宋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的安定,起到了積極作用。生活上力崇節儉,儲財以備國用。宮中上下人均穿常服,破舊之后還要縫補。有大臣上諫,他解釋說:這并不是吝嗇,攢錢有大用場,后晉時曾割幽燕以賄契丹,使這一方獨陷于外境,我十分憐愛,想籌足300萬,遣使歸還。如(契丹)歸還我地,則以錢酬勞。否則,就用這些錢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宋太祖雖為馬上皇帝,但位居高官后改重武輕文之習。登基前,“雖在軍中,手不釋卷”,以“廣聞見,增智慮”。當皇帝后,令人編寫《五代史》、《唐會要》、《五代會要》等史書,還教諭皇子和眾大臣多讀書,并堅持選用文人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