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939~997)即宋太宗。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原名匡義,后改光義。建隆二年(961),賜名炅。容貌雄偉,好學不倦。其父總兵淮南,攻破州縣,不取財物,求古書送給他,并督飭激勵他學習,所以多才多藝。后周時官至供奉官都知。陳橋兵變是他與趙普謀劃的。
宋朝建立后,累遷殿前都虞候、睦州(治今浙江建德東)防御使。征北漢潞州(治今山西長治)時,為大內點檢留鎮,奉寧節度使。征淮南時,為大內都部署加平章事、開封尹,再加中書令。征北漢國都太原時,為東都留守,封晉王,位于宰相之上。趙匡胤去世后,按杜太后旨繼帝位,是為宋太宗,繼續推行統一中國的政策。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福建獻地降宋,南方統一。四年(979),平定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局面,除燕云地區外,全國統一。
太平興國四年(979),平定北漢后北征契丹,于幽州(治今北京)高梁河失敗。雍熙三年(986),組織第二次北伐,于涿州岐溝關決戰中失敗。此后,不敢圖幽燕,置失地于不顧,茍且偷安。但其權位心重,趙匡胤崩后,不逾年而改紀元。“燭影斧聲”成為歷史上趙匡胤死因千古之謎。高梁河潰敗,他棄軍逃遁,諸將疑其戰歿或被俘,有謀立趙匡胤子德昭之議,他疑忌于心,逼魏王德昭自刎;疑廷美(匡胤弟)有異志,奪官并派人監視,使廷美憂悸而死。
趙光義崇文好學,曾說:“朕平生無其它嗜好,就是酷愛讀書。是為了從中考察古今興亡成敗得失,以史為鑒,擇善戒惡,以利治國平天下。”即位后下詔建崇文院。組織文人修纂《太平御覽》1000卷,《太平廣記》500卷,《文苑英華》10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