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翰(946~1002)字維周。祁州(治今安國)人。少年時家貧,喜讀書,寄住于單州(治今山東單縣)防御使劉乙家中。后又隨劉乙至錢塘(今浙江杭州)。太平興國五年(980)中進士,初為大理評事、臨安(今浙江杭州)知縣,累遷殿中丞、洺州(治今河北永年)通判。
契丹入侵,盧之翰招募城內壯丁,決漳河、御河水以護城,使敵不得攻。任滿,吏民上書求其留任。召還,遷太常博士,任河東轉運副使,徙京西轉運副使,改工部員外郎。因建議疏導潩水,使與淮河連接,通至許州(治今河南許昌),以便漕運,加戶部員外郎。又改陜西轉運使,遷吏部員外郎。至道初年(995),李順余部張余起義軍活躍于四川,盧之翰受命兼西川安撫轉運使,鎮壓義軍。后因前曾舉薦李憲任大理丞,而李憲貪贓枉法當死,又陜西轉運副使鄭文寶因私筑清遠軍城(今寧夏同心東)及禁止西夏鹽入境,引起宋夏沖突,而盧之翰未加制止,兩罪并罰,被降授國子博士,而任陜西轉運使如故。不久,復其舊職。恰值朝廷調運糧草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命其分三路運送,而他擅自并為一路,途中遭西夏劫掠,損失嚴重,遂被逮捕除名,后又貶為許州(治今河南許昌)司馬。次年,復起用為工部員外郎、同勾當陜西轉運使。
宋真宗即位后,再為吏部員外郎,充陜西轉運使。又遷禮部郎中,賜金紫,仍為陜西轉運使。咸平元年(998),因病解任回京。不久,又出為京西路轉運使,旋因上言反對修筑鎮戎軍(治今寧夏固原)城,降知歸州(治今湖北秭歸)。三年(1000),授廣南西路轉運使。后改太常少卿,知廣州,因與轉運使凌策不睦,又有貪贓之嫌,五年(1002),徙知永州(治今湖南零陵),未行而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