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則(953~1028)字垂范。并州盂縣(今屬山西)人。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在靜戎軍(治今徐水)置榷場,李允則主管其事。后累遷供備庫副使、知潭州。遷洛苑副使、知滄州。轉西上合門副使、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后知雄州(治今雄縣),遷東上合門使、獎州刺史。
宋遼澶淵之盟后,雙方罷兵,而李允則仍然營建城壘,遼主說:“南朝還在修城備戰,這不是違背誓約嗎?”其相張儉說:“李雄州為安撫使,其人長者,不足疑。”既而北宋皇帝下詔詰問,允則上奏:“初通好不趕緊完治,恐他日頹圮因此廢守,邊患不可預測。”雄州城北原有舊城墻,李允則想合為一大城。先建東岳祠,拿出百兩黃金為供器,一路上吹吹打打大事張揚,居民紛紛捐獻金銀。過了一陣,讓人把金銀拿走,聲稱有盜賊自北邊來,于是下令捕盜,廣發文書,興工筑墻,聲言用以護祠。而最終筑就關城、挖浚城壕,建起月堤,自此外城成了內城。當時,居民多以茅草覆蓋屋頂,李允則在西山取木材,營建倉廩營舍,開始教居民制磚瓦,設里巷門牌,設置廊市、邸舍、水硙。用磚壘城墻,以溝塹環繞,種植麻和榆柳。擴耕屯田,架石橋,構亭榭,列堤道,用以通安肅(今徐水)、廣信、順安軍。每年春天修禊時,在界河(白溝河)舉行賽船活動,讓河北邊的人任意游觀,以此練習水戰。
雄州北邊過去多設陷馬坑,城上起樓為斥堠,可以瞭望。李允則說:“南北既然講和了,還要這些東西干什么?”下令拆樓平坑,改為軍隊的菜園,挖井疏渠,列成畦隴,修建短墻,縱橫其中,種植荊棘,比原來更不利于騎兵行動。又在州城北建佛塔,州民可自由登塔,能向北眺望30里,他還下令安撫司,州境內只要有空地都種上榆樹,過了些年到處都是榆樹。正月十五上元節時,過去不燃燈,李允則讓人結彩山,聚優樂,使居民夜晚縱情游玩。第二天,偵知遼國有人要偷偷入城,李允則與同僚在郊外等候。果然有一穿紫衣的人來,于是與之一起到驛舍,不與他說一句話,只是讓人陪著他豪飲,而把他所乘的騾子置于廊下,讓其逃走,后來得知這是一位幽州統軍。過了數天,此人被遼朝誅殺。有一次抓到一個遼國的間諜,李允則讓人解去捆綁他的繩索,而且厚待他,間諜實言相告,說是燕京大王派遣來刺探北宋邊境金谷、兵馬之數。李允則說:“你所得到的都是錯的。”馬上讓主吏按簿書登記實數給他。間諜請加上緘印。還賜他金銀,放他歸去。不久,那位間諜突然回來,把上次給他的東西拿回,緘印沒有動,反而把遼國的兵馬、財力、地理情況報來。
有宋朝軍卒逃入遼國,李允則向遼國發函讓送回此人,遼國回報說不知在哪兒,李允則說:“就在某處。”遼國驚駭,不敢隱瞞,把那個軍卒送回。李允則以軍令斬了那個軍卒。李允則為官沒有架子,經常外出散步,遇到可說話的人就坐下來攀談,因此洞悉人情。每一起盜竊案都能及時偵破。判案子時無論大小都當面判清立斷。他善待士卒,所以上下一心。他衣食非常簡單,不積蓄家產。晚年他居住在京師,有自遼國逃歸的,都住在他家。他去世后,這些人才寓居樞密院大程官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