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幼時由母親程氏教其讀書,20歲時就“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北宋嘉祐二年(1057)與其弟蘇轍同榜進士,其父蘇洵也是有名的文人學者,世稱“三蘇”。初任杭州、湖州通判,曾被貶黃州(治今湖北黃岡),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后任翰林院學士、端明殿侍讀學士,還曾知登州、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
元祐八年(1093),自行上書要求出知“重難邊郡”,被批準出知定州,同年一月二十三日到任,次年閏四月十五日又被貶到英州(今廣東英德)。在定州半年多的時間里,懲治貪贓枉法的官吏,整飭軍務,修繕軍營,賑濟災民等。于中山后圃得巨石,其上有如孫位、孫知微所畫的水紋一樣的紋理,命名為雪浪石,用大塊漢白玉石琢為芙蓉盆,將石置于盆中,盛石之室名雪浪齋。石至今猶存。親手栽植的兩棵槐樹現仍生長在定州市博物館內,稱“東坡雙槐”。相傳定州東南宋村一帶遠在北朝時就以種稻為主,農民勞動時口哼小曲以解疲勞,蘇軾對這種民間小調頗為賞識,經填詞修曲后成為“稻秧歌”,以后演變為定州地方戲“大秧歌”,流傳至今。
蘇軾曾作有贊美定州黃酒的《中山松醪賦》,蔑視權貴的《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同情邊民疾苦的《劉丑斯詩》,描繪定州風物人情的《開園三春》,敘述自己孤苦凄涼的《鶴嘆》,思親懷鄉的《寄鎦合刷瓶與子由》,還有《中山多葉杏》、《行香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