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通古(1088~1156)字樂之。易州易縣人。他博學多才,遼天慶二年(1112)中進士,補樞密院令史。遼亡后,宋朝廷召張通古出山為官,張辭謝,在易縣太寧山下隱居。金左副元帥宗望回燕京,侍中劉彥宗與張通古是好朋友,知其才華,召他為樞密院主奏,后改為兵部刑房承旨。
天會四年(1126)建尚書省,任工部侍郎兼六部事。高慶裔設磨勘法,很多官吏被奪官,張通古也被免職。遼王宗干不想讓他離開,他不肯,說:“很多人都離任了,我為什么一定要求職呢。”宗干為他理論,他出使南宋。南宋皇帝要求面南而坐,而讓張通古面北而坐,張通古說:“你是金朝的臣,宋朝的君。金朝天子將河南、陜西賜給南宋,南宋應該按約向金朝奉表稱臣,使者不能隨意面北。若想貶損使者,使者不敢聽命。”宋主命設東西兩個座位,金使坐東面正位,宋主坐西面側位,東西兩位同時接受百官朝拜。張通古回到上京稟報宗干,宗干讓他參知行臺尚書省事。不久,金帝下詔宗弼收復河南,張通古自請先到汴梁傳旨,等到汴梁,宋兵早已南去,有人對他說:“宋兵南退,其中有詐,我聽宋將說,不久即來襲擊。”他說:“宋將宣傳來襲擊,正是說明他們要撤退。”派使臣觀察,宋兵果然潰退,宗弼拍腿大笑:“誰說書生不懂兵法。”
天德元年(1149),張通古任左丞相,拜平章政事,封譚王,又封鄆王,他托病辭職,不準,又拜司徒,封藩王。海陵王對下屬非常嚴厲,對親王大臣很少給臉面,唯有對張通古總是以禮相待。正隆元年(1156),由丞相進封為曹王,同年病故。